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时间:2022-06-21 07:52:30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情境创设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提出了“心物交融”说。讲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即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又以思加深对物的认识。

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指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师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这个情境不是教学过程伴随的自然的情景,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的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或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性和情感感染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情境创设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率。

1 创设质疑情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很多创新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和扼制。这种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也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

情境创设中,质疑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境创设的内容安排要注意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不强求一致、勇于创新、勇于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2 创设交流情境

青少年在这个人年龄段善于交际,好表现自己。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更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因此,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都得到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愚公移山》一课中,针对“愚公愚否”这个问题就可以创设交流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学习。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老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变个人竞争为交流合作。

3 创设想象情境

“人类没有想象,犹如鸟儿失去翅膀”。是的,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想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根据小鸟飞翔产生想象,制造出了飞机。可见,想象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深刻领会所学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语文素养,更无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例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想象。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①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②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③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边读边想,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情境教学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造成的学生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的学习状况。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了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如何加强蒙古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下一篇:技能的迁移与干扰规律在篮球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