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时间:2022-07-28 12:22:42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摘 要】对近十年的丹参及其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资料进行综述,根据其功效的的不同方面如排泄、吸收、分布、代谢、房室等来进行归纳总结,总结丹参的主要功用,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以提高对丹参的使用频率,提升丹参使用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73-01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单身的作用在于化瘀止痛,活血通经。在临床实践中,丹参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心绞痛等。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丹参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能对心脏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炎、耐寒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药材。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药代动力学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丹参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丹参及其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详细综述。

1 研究方法

1.1 生物效应法

将生物效应作为观察指标的研究比较少,能够检索到的文献只有3篇。一篇是关于丹参及其化学成分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一篇是讨论有丹参、白芍等组成的痛经口服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另外一篇是测定丹参素在小鼠内体的存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1.2 体液浓度法

体液浓度法指的就是在给药一定时间后,测定血、尿、体液中中药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本方法的主要适用血药浓度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胶囊荧光法、薄层扫描法、同位素标记法等检测手段。

2 研究内容

2.1 对丹参的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2.1.1 丹参酮

有学者通过建立大鼠体肠吸收模型,对丹参酮的吸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发现丹参酮的吸收速率与其浓度的增加成反比,吸收的半衰期约为0.6-1小时。这就表明,丹参酮在大鼠胃肠道内的吸收存在饱和状态,其在机体内的流通类似于主动运转。同时,丹参的混合提取液中的共存成分能够促进丹参酮的吸收。

2.1.2 丹参素与原儿茶醛

有学者通过单室扩散释药装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量,对丹参素以及原儿茶醛进行了鼠皮的通透性检查,发现丹参素与原儿茶醛都能够透过鼠皮,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透过量会显著增加,在月桂氮卓酮后透皮效果更为明显。

2.1.3 丹酚酸A

有学者采用大鼠小肠回流实验装置,使用UV双波长法对丹酚酸A在肠循环中的含量,发现丹酚酸A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率比较低。而随着浓度的变化,吸收速率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丹酚酸A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2.2 丹参的分布动力学研究

2.2.1 丹参酮

为了了解丹参酮是否能被人体吸收以及被吸收后是否仍然存在抗菌活性,有学者对丹参酮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丹参酮在灌胃或者皮下注射之后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在人体的心、肺、脾中都有分布。

2.2.2 丹参素

有学者为了了解丹参素的组织分布,采用HPLC对丹参中药制剂里的丹参素在家兔体内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静脉注射丹参素中药制剂之后,在家兔的肺、肝、肾、心、脑、脾组织中均发现了丹参素的分布,其中肺组织的分布量最多,其次为肝组织、肾组织,最后为脾组织。

2.3 丹参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2.3.1 丹参酮

有学者将丹参酮从大鼠的十二指肠注入,后从胆汁中发现丹参酮ⅡA的存在,而且丹参酮组的丹参酮ⅡA明显高于单纯丹参酮ⅡA,解释丹参酮字肝脏内还会出现脱氢反应并转化为丹参酮ⅡA。同时,也有学者发现,隐丹参酮在猪体内能够迅速的代谢为丹参酮ⅡA,进行隐丹参酮的注射之后,丹参酮ⅡA的浓度达到最高峰,之后浓度开始下降。

2.3.2 其他

研究表明,在给予大鼠单身提取物之后,其体内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1小时和4小时分别出现高峰期。原因可能是丹参中酚酸类转化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也有可能是由于肝肠循环或者组织再分布而导致。

2.4 丹参的排泄动力学研究

2.4.1 丹参酮

研究表明丹参酮在动物体内的排泄速度很快。在胆汁中注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之后12小时,胆汁中排放出丹参酮的数量为注入量的55.5%。静脉注射药物2小时候,有将近10%的丹参酮字尿液中排除,72小时候字粪便中排出的丹参酮为93%。

2.4.2 丹参素

有学者对大鼠进行复方丹参的灌注,进而对大鼠血清中的丹参素的药代参数进行检测。发现在给药15分钟后丹参素就被吸收,但是之后6小时才慢慢消除,呈现出快吸收慢消除的特点,原因可能是丹参素在组织内部停留时间较长。

2.5 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2.5.1 丹参酮

有学者对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内的血液浓度进行了检测,将血浆进行萃取之后加入4氯联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发现吸收相的半衰期为0.55小时,消除相的半衰期为3.63小时,因此丹参酮属于短半衰期药物。

2.5.2 丹参素及原儿茶醛

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鼠灌服复方丹参滴丸之后,但深度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可以采用二室开放模型来描述,吸收相的半衰期为0.19小时,消除相的半衰期为3.29小时,即丹参素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但是消除速度较慢。

3 结语

综上所述,丹参及其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中药中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丹参即其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不能真正确定,因此以,某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来代表其在体内的过程有待讨论。其次,应当强调丹参的多种活性成分在人体内的流通过程,关注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不同配伍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建立科学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这样才能准确揭示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效应。

参考文献:

[1] 韩杰,钟萌,李东辉,杨帆,市售不同产地丹参饮片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的含量比较[J]首都医药,2010(22),第54-55页.

[2] 王胜春,赵惠萍,皇甫孟军等,五味子与丹参配伍对其成分五味子乙素、 醇甲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中成药,2004, 12( 26) ,第 987-991页.

[3] 周立运,朱晓新,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3),第66-69页.

上一篇: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的... 下一篇:白酒总酸滴定中产生误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