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在家庭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07-28 10:51:24

体育锻炼在家庭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摘要:本文查阅了关于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不同作者对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认识的不同以及体育锻炼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以达到人们对与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正确运用,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临淄区各中小学生家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广泛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在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通过交谈的形式向个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了解其对家庭体育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直观地反映各中学生生家庭对家庭体育的认知现状。

2.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缺失及原因

2.1.1 学校家长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在学校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在家里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1.2 家长的观念的陈旧导致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随着社会的变革,青少年在社会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而家长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不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些信息,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甚至放弃的方式,致使许多孩子们成了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同时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及体质,不顾孩子的感受,并用许多做人的原则问题去换取孩子的分数,让孩子成了“跛脚鸭”。调查显示,在对500多位家长问卷调查中,结果反应75%的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管,20%的家长称,只要孩子不犯法就行了,只有5%的家长表示会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任其成长。有60%的家长表示与孩子无法沟通,很多家长采取辱骂、暴力方式教训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

2.1.3 社会教育功能严重缺失

纵观当前的建设大潮,试问有多少是为青少年而建的;读一本书不如实践和感受一次,学习就是为了认识自然,我在与很多青少年沟通时他们都有这样的困惑,除了呆在家里还有哪里去呢?社区体育设施匮乏,学校体育场地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由于没有运动场地,很多学生不愿意凑热闹,也就放弃了运动时间,他们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家里度过的。也因为这样,很多学生的体质和视力明显地下降。

2.1.4 网络的迅猛发展加剧了青少年的问题

青少年好奇、好动,进取是他们的根本性格特征,而网络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书本的枯燥泛味和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致使许多青少年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吧管理的混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社会活动场所,大量的青少年由学校、家庭涌向网吧,使网吧成了青少年收容所。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也给家庭教育制造了很大的障碍,也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2.2 体育锻炼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影响

2.2.1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优势

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以前,这段时间都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在从小培养子女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2.2.2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优势

要想使青少年儿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即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必须经过连续而不间断的反复训练,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如果教育和训练不能持之以恒,一暴十寒,或是要求不一,前后脱节,这样不仅会大大延缓教育的进程,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2.2.3 家庭教育的亲情优势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家长对子女讲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性,让子女参加体育锻炼,孩子最能接受并且深信不疑。

2.2.4 家庭教育的指导优势

子女一生下来,就进入家庭生活,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所以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情况全面、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使家庭教育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再者,家长有特殊的权威性,当说教行不通时,可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和训练。

3.结论

3.1 家长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3.2 家长观念的沉重导致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3.3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重视,导致了他们怕苦、怕累缺乏体育锻炼。

3.4 家长在锻炼后并不注重少年儿童的合理营养搭配。

4.建议

4.1 注意在体育锻炼中动作的规范化。

4.2 进行全面锻炼,促使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4.3 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

4.4 少年儿童锻炼后的营养补充也很重要,一般说来,糖、维生素、蛋白质等都需要补充。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体育,1995,(8):6~7

[3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信息化技术如何为物理课堂教学效用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