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根独立思考的芦苇

时间:2022-07-28 06:34:17

做一根独立思考的芦苇

人的生命脆弱如芦苇,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考使人独立于天地宇宙之间。――题记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我们为师之路上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成熟,教育方法的较为简单而深感羞愧。特别是书中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考于教育中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进行独立思考。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研究思维、方法,如何创建 “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如联系旧课,提出赏析性问题;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吸引其关注;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等。当我们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兴趣也就逐渐可以被激发起来了。

二、巧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划分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的影响正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合理的布置教室环境,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下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接主动学习和间接感染,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长征的艰苦、红军坚强的意志,同时,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记住长征的路线。又如,在讲到“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理历史教室里的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特征和人类的进步……这些形式比起单纯的阅读文字,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现自我,是中学阶段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将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让它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平台,符合学生“获取尊重、认可”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国家立场,围绕一个议题,通过自己搜集的知识,“口若悬河,据理力争”的表现,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益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正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无论是乡土人文资源,还是乡土自然资源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熟悉的,且便于参与“实践”其中;同时,熟悉与亲近感可以使学生避免对学习产生畏惧与厌恶。所以,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无疑可以让孩子在熟悉与轻松中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再如,结合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校中成立了“追溯老区历史”探究社团等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引发自我的体验……总之,通过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参与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过程中明事理、出新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己所用,是极为必要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便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教师的智慧锦囊。它让我们学会运用思考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作一位享受幸福,善于思考的教师。

上一篇:如何强化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兴趣培养 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