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音乐的社会学特征

时间:2022-07-28 03:02:49

延安“鲁艺”音乐的社会学特征

摘 要: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多方制约和影响。基于音乐社会学视角,延安“鲁艺”音乐的创作生产满足了社会精神需求,具有创造性、集体性、主动性的特征;传播关系集中,具有接力性、透明性、规模性的特征;流行范围广泛,具有社会基础深厚、听众群体广泛、创作队伍专业的特征。

关键词:延安鲁艺音乐;社会学特征;创作生产;传播;流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40-02

延安“鲁艺”时期,众多音乐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活动中,创作生产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以及大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等,这些音乐作品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多方制约和影响。

一、延安“鲁艺”音乐创作生产的社会学特征

音乐创作生产是社会音乐生产中主导性、核心性的生产活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生产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延安“鲁艺”的音乐家坚持音乐活动密切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这样该时期音乐创作生产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一)创作生产主体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主动性

作曲家是音乐创作生产的主体,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和自然景观等对作曲家的吸引和激励,促使他主动地去发掘创作的价值,并由此产生音乐创作的冲动。抗战期间,文艺工作者克服了重重苦难,不远万里主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面对革命根据地的抗战热潮,积极拿起了笔杆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著名诗人光未然曾在文章中回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星海以六天时间的日夜突击,写完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又经过了一个星期,一面参加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一面写完了它的全部伴奏音乐”。①

(二)创作生产内容满足了社会精神需求

延安“鲁艺”创作生产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英勇抗日的斗争场面,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开展的生产运动和反封建斗争等,如歌曲《打到东北去》、《南泥湾》等作品。从题材上看,这些作品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抗战、军旅、生产、群众生活等等。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生产和人民群众结合的更加紧密,充分展示出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创作生产高度适应了社会革命需求,也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创作生产方式体现了集体性的特征

通常作曲家在创作中集中展现个人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才华,但在延安“鲁艺”期间,作曲家的创作生产方式却表现了集体性的特征,据王培元在其著作《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中回忆到:创作新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无论是编剧、作曲还是导演、演员,大家都参与了剧本的讨论,剧中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还有人物的名字也都是集体讨论出来的。虽然音乐艺术体现个人情感,但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创作者的抗战决心和民族情感是共同的,很容易产生共鸣,使作曲家们集体进行创作有了可能性,同时,这种集体式的创作生产方式也表现出了当时音乐创作生产中的政治干预性,使得文艺创作生产个体化、个性化的色彩日益淡化,而政治化倾向和意识形态色彩则更加突出和强化了。

(四)创作生产成果体现出风格与体裁的创造性

延安“鲁艺”音乐是多产的,而且经典作品较多,体现了延安“鲁艺”的超群创造力。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从风格上看,具有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特征,从体裁上看,延安“鲁艺”的音乐生产创作除了歌曲,还有秧歌剧、大型合唱曲以及新歌剧,这些音乐体裁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创的,不仅当时在社会中有广泛影响,而且为我国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种社会的阶级的生活方式对音乐风格的制约延伸到实际的形式和音乐体裁的创造,而这些形式和体裁是与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和习惯相呼应的”。②延安“鲁艺”时期,在音乐作品的风格和体裁上体现出的创造性是与当时社会严峻的抗战形势相符合的。

二、延安“鲁艺”音乐传播生产的社会学特征

延安“鲁艺”的音乐传播途径有人与人直接传播和乐谱、书刊等媒介传播几种方式,这在当时的抗日战争和大众传媒不发达的客观条件下,显得略微简单,尽管如此,这些简单的音乐传播方式依然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一)音乐传播关系具有接力性

延安“鲁艺”时期,人与人直接传播的原始方式最好地体现了音乐传播关系的接力性。延安“鲁艺”音乐发展正值抗战形式异常严峻之时,作曲家们为战时而作的歌曲往往只能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传遍整个抗日根据地,这种连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人数逐渐增加,传播队伍日益扩大,使这种抗战宣传的音乐生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活跃于社会群众中,体现了音乐传播的接力性。

(二)音乐传播关系具有透明性

通常,传播关系的透明性是指我们在音乐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传播距离特性。延安“鲁艺”时期的这种人与人直接传播的方式很好体现出音乐传播关系的透明性。“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受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只有音乐家和听众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相互感染的喜悦感才能最大限量地迸发出来”。③例如,艾克恩在文章《诞生前后的故事》中回忆到:“《黄河大合唱》在首次公演后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理听了《黄河大合唱》十分振奋,亲笔给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④

(三)音乐传播活动具有规模性

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生产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其歌咏活动也是十分普及。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被称作“歌咏城”。延安“鲁艺”的合唱团、秧歌队、实验剧团等团体的音乐传播活动也是规模盛大的。如1939年3月,延安“鲁艺”实验剧团赴前方演出,“离开延安后,经西安东至渑池,北渡黄河进入山西,在山西境内和太行山区纵横几千里,足迹遍及垣曲、阳城、晋城、高平等十几个区县,历时9个月,于年终返回延安。”⑤可见,延安“鲁艺”的音乐传播活动规模盛大,传播效果良好。

三、延安“鲁艺”音乐流行的社会学特征

延安“鲁艺”时期,群众歌咏活动,以及广播、电台等宣传阵地给延安“鲁艺”音乐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致使音乐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因此,延安“鲁艺”音乐的流行状况表现为流行速度快,社会冲击性强。

(一)音乐流行的社会基础深厚

延安“鲁艺”的音乐作品广泛流传顺应了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不会忘掉音乐,在饥寒交迫的苦难中,人们更需要音乐。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广泛流行,正是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顺应了人民大众寻求民族解放、独立自主的愿望。延安“鲁艺”的作曲家引导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激发了人民群众大无畏的精神动力。延安“鲁艺”创作生产的音乐流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都与社会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音乐流行的听众群体广泛

音乐听众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出的态度、反应和需要对于音乐的流行是至关重要的。延安“鲁艺”作曲家顺应了时代潮流,为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创作生产了优秀的音乐作品;民众对于音乐作品的积极接受,也极大地促使它的流行。因而这些音乐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听众基础。“秧歌队常常是走到哪里演到哪里,每天都要连续演出好几场,不少老乡揣着干粮从几十里地以外跑来看我们的新秧歌,我们演一路,老乡们就跟一路,屡看不厌”。⑥

(三)音乐流行的创作队伍专业

延安“鲁艺”聚集了一大批音乐家,他们一边授课,一边创作,既为国家培养了新一代的音乐工作者,又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如郑律成的《延安颂》、安波的《游击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许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延安“鲁艺”时期问世的。这些作品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顺应了革命斗争的形式发展,从各个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音乐家们基于抗战需求、民众愿望源源不断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流行提供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延安“鲁艺”音乐的创作生产满足了社会精神需求,具有创造性、集体性、主动性的特征;音乐传播关系集中,具有接力性、透明性、规模性的特征;音乐流行范围广泛,具有社会基础深厚、听众群体广泛、创作队伍专业的特征。

注 释:

①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的写作故事”.曾刚编.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25、27.

②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64.

③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60.

④艾克恩.永远震响的号角――《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的故事.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30.

⑤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2.

⑥李焕之.延安新秧歌运动产生的前前后后.曾刚编.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207.

参考文献:

〔1〕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曾刚编.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3〕白玮.鲁艺的新音乐教育与新音乐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3):25-28.

上一篇:“生活即教育”的小学数学解读 下一篇:中职Photoshop课堂中滤镜的几种趣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