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07-28 02:03:54

我院1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 结论 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172-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逐渐引起医药界的重视[2]。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本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ADR监测网,专人负责对临床ADR进行监测。本研究对本院2012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1~12月上报的144例有效ADR报表。其中,男81例,女63例;年龄范围:0~19岁者8例(占5.6%),20~39岁者34例(占23.6%),40~59岁者41例(占28.5%),60岁及以上者61例(占42.4%)。其中,142例为一般不良反应,2例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无新的不良反应。

1.2 调查方法

按照ADR报表中患者性别、年龄及引起ADR的药物的类别、剂型、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关联评价与转归

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和级别,医院ADR监测小组评价:很可能45例,可能99例。省中心评价:很可能39例,可能105例。144例ADR报告中,治愈37例,好转107例;其中,停药后自行好转52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8例。

2.2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剂型、药品类别及临床表现

144例ADR报告中,注射剂121例(占84.0%),口服制剂19例(占13.2%),外用制剂4例(占2.8%)。药品类别统计结果提示,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表1)。ADR涉及的器官损伤以皮肤损伤为主,详见表2。

表1 引起ADR药品种类的分布

表2 ADR涉及的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2.3 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单用引起ADR 42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引起ADR 12例,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引起ADR 6例(表3)。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

144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86岁;男性81例,女性63例;60岁以上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占42.4%,19岁以下年龄组占5.6%。说明男性老年人是不良反应易感人群。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其人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肾脏的排泄功能、肝脏的代谢功能及血浆蛋白含量均降低,因此,临床用药时需慎重评估,谨慎选择药物及用法用量。医生在治疗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等,保证用药安全。

3.2 给药剂型与ADR的关系

从数据中可看出,ADR发生的主要给药剂型是注射剂,占84.0%。可以看出,静脉给药途径相对其他途径给药发生ADR的频率最高,这是由于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首过效应,药效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药物迅速而强烈[3-4]。临床在考虑疗效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尽量避免使用静脉给药途径,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以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3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从表2可看出,ADR引起各系统器官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69例次(占47.9%),临床表现以皮疹和皮肤瘙痒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这可能由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也较多,分别为48例次(占33.3%)、27例次(占18.8%)。

3.4 不良反应与药品类别的关系

144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ADR总共有60例,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以荨麻疹、瘙痒、腹痛、腹泻以及精神症状为主。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量大,相对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氟喹诺酮类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ADR最多,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使用前不需要皮试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故其不良反应报告也较多[5-6]。

[参考文献]

[1] 杨毓瑛,章古绪,曹克.临床不合理用药[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 安尼瓦尔·艾山.我院86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11(4):35.

[3]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

[4] 关英,郑彦云,徐峰,等.我院近2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6):410-412.

[5] 苏万增,王青,王敏茹,等.12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1):86.

[6] 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7] 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收稿日期:2013-04-01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佛山市南海区2011~血液报废与其献血人群相关... 下一篇:高龄骨盆骨折压疮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