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发:见证两岸经济繁荣

时间:2022-07-27 10:17:07

林清发:见证两岸经济繁荣

在北京奥运村南大门旁的办公楼里,身为北京市台商协会会长、捷安特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林清发回顾了自己十多年的北京生活。他认为自己选择来北京创业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很幸运的。“我很荣幸,我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荣幸的是,我亲身经历了台湾和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林清发对于自己的“幸运”很是感慨。

2008年,很多北京的朋友去台北。林清发跟他们说:“到了台北,不要去看什么繁华的地方。高楼大厦什么的,还比不上北京;但可以去感受台北的市民生活,去尝尝台北的小吃。”据他介绍,1949年后,大陆各地的小吃在

台北遍地开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味。

“算是‘非法’来北京”

1989年7月5日,林清发很清楚地记得20年前的那个日子,“那时我是‘非法’进入大陆的”。虽然早在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就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但林清发在大陆没亲可探,“回台湾后要是被知道,会有人找你麻烦的”。

林清发的祖辈们生活在台湾花莲县,“父亲要我们牢记,祖上是福建漳州的,到自己这辈已经是第8代”。推算起来,林清发的祖上是在清朝时迁台的。“中国人讲究传承嘛。我儿子算是第9代了,我也这么告诫我那两个孩子。”他说。

1989年,林清发来北京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要带领中华台北自行车队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不来不行,需要拿到一手资料,要了解北京的场地、气候、相对湿度等。”林清发回忆着,“其实当时跟大陆很多自行车教练、赛手很熟,在海外经常接触,大家都是好朋友。”

在北京期间,林清发考察过昌平南口、怀柔等自行车比赛场地,“那时老山自行车练习场地都还没完工”。林清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北京晚上9点多,天还很亮。“当时还以为自己手表有问题。”他爽朗地说,“问起朋友,才知道那是夏令时间。”

1990年,林清发以领队的身份参加了亚运会。那时北京三环路还没通,还很荒凉。“从亚运村骑车到城里,感觉很远,要骑好久好久。”林清发笑了笑说,“出租车也很少。”

1991年、1992年林清发来北京参加亚洲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1993年,他已有意将捷安特自行车卖到北京来,开始考察北京的自行车市场。

创业往往都是艰难的。林清发在北京创业之初,还是经历了些许磨难。他不太习惯北京冬天的气候。“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灰蒙蒙的,一片荒凉的感觉。”他说,“而台北一年四季都有绿色。”在生活上也遇到不少困难。“只能住专供外商下榻的星级饭店,根本不允许租住民房。”林清发说,“最麻烦的是打电话,要先转香港,有些地方还是手摇的电话,每分钟要三十多元。”说到电话费,他说,当时大陆刚发行百元大钞,“拿着百元钞去坐出租,司机根本无法找开钱”。在当时百元大钞还是“很值钱”的时候,林清发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要花一百多元,“还不敢多说,只是跟老婆、孩子分别问个好”。

一次次解释“为什么去北京”

刚来北京的几年中,每次回台湾,都有朋友问林清发“为什么去北京”。一次次解释都似乎难以令朋友信服。2008年回台湾,老朋友不再问林清发“为什么去北京”。“这不是他们问烦了,而是他们知道我抓住了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同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一直徘徊不前。”林清发说。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林清发认为,台商进入大陆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8年之后,台商云集珠三角;上世纪90年代初,北上长三角;北京基本上1995年之后甚至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台商才逐渐多起来。在台商心中,北京是政治中心,在两岸关系不是那么明朗的岁月里,去北京发展“很难搞啊”;另外,台商们多是做制造业的,北京相关的产业链并不完善。“比起珠三角、长三角,在北京的台商确实不多,其中75%是从事服务行业。”林清发说。

当记者也问起“为什么来北京”时,林清发道出了当时内心的想法:首先,大陆是个自行车王国,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捷安特不可能不动心;其次,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来说,我比较喜欢北京,虽然当时北京人生活条件稍差,但文化底蕴很厚,也很有人情味;再次,在北京没有方言的障碍,“刚开始时,珠三角人都讲粤语,上海讲的是吴侬软语,只有北京话我听得懂”;还有当时自己来往北京与台北多次,对北京已经很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

北京是首都,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自行车市场广阔,这是林清发认定的事。他认为,做经销不像制造业,存在某些政策束缚,也不需要相关产业链。

现在回顾起来,林清发常常感慨北京的发展太快了:“虽然自己确信这种荣景一定会到来,但有时确实不敢相信这种荣景来得这么快。”

自行车成就了他的一生

1994年,林清发在北京开了第一家捷安特专卖店,店址在交道口一带。当时大陆市面上的自行车几乎都是“凤凰”、“永久”、“飞鸽”三种牌子的,大街上常常是黑压压的一片。“大陆的这三大品牌后来被业内称之为‘黑妈妈’。”林清发说。

外观时尚、类似汽车的气门芯是捷安特自行车引以为傲的两大特点。可就是这两点让当时初来乍到的林清发颇为发愁。“刚开始,北京人都说‘你们怎么把样品卖给我’、‘我这怎么打气啊’。”林清发回忆着,“头一两年我们都是一遍遍地向顾客解释。”大陆人的自行车消费观念让林清发吃尽苦头。

在上世纪,大陆的自行车都是包装好的卖,自行车搬到家还裹着一层塑料泡沫。气门芯是那种简易型的,每家每户自己就可以打气,根本不需要到销售店进行打气等售后服务。这种长时间形成的观念,一时要扭转过来确实不易。每来一个顾客,林清发都要如此解释着:“我们的自行车都是撕掉包装纸卖的,放在展台上多漂亮啊,就如自家女儿长那么漂亮,为何非要给遮掩起来?我们这种气门芯对车胎是一种保护,也不容易漏气,一般一年半载根本不需要打气。”

不要打气的自行车,这对当时的北京人来说,算件稀奇事。但当时昂贵的价格确实吓退了不少顾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捷安特逐步打开了大陆市场。

2000年左右,大陆各大商场陆续撤走了自行车,觉得占地方。而捷安特却自己专门包下场地,而且专卖店越开越多。同行对此很怀疑:“这么多牌子分摊租金都赚不到钱,你就卖一个牌子还能赚?”殊不知,正是众多品牌同质化竞争使大家都不得不撤出商场。而对捷安特的品质和定位非常自信的林清发并不担心同行的质疑:“品质成就专业,专业人到专业地方去买。”

十几年下来,捷安特在北京经营得很好。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对于捷安特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遇。“‘非典’让大家都看重休闲运动了,而我们正好以户外自行车见长。”林清发说。在新世纪,捷安特逐步成为大陆自行车第一品牌。“这多少得归功于小偷,”林清发打趣道,“小偷们无形中给我们打了广告,在一排排的自行车里,小偷们专挑捷安特偷。为什么?贵啊。”

刚刚过去的2008年,林清发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参加奥运会。1982年,高中毕业后的林清发就在花莲县开店卖捷安特自行车,同时着手训练自行车选手。5年后,台湾第一届自行车环台赛,他训练的选手拿到了冠军。这样,林清发被请到了台北给捷安特自行车队当教练,开始了他的自行车运动生涯。1988至1993年的5年中,林清发参加了3次亚洲锦标赛、4次世界锦标赛、1次亚运会。于是参加奥运会,成了1994年退出自行车运动生涯的林清发的一个梦。

“北京市奥组委让我圆了这个梦。”林清发拿起一张照片说。那是去年8月6日,作为奥运火炬手的林清发从故宫端门跑到天安门后与围棋国手常昊交接的照片。林清发不仅是唯一的台湾籍火炬手,在奥运期间还担当起中华台北队的联络员。

谈起北京奥运会,林清发感概道:“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荣光,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就没有过这么大的世界影响力。”他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北京这样倾全国之力来办奥运,这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家里办喜事,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

2008年起,林清发有了另一个身份――北京市台商协会会长。为在京的和准备来京的台商做好服务是协会的重要工作。比如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对两岸影响的加深,协会成立了金融业服务小组,为台商搭好金融服务平台。“像怎样申请大陆银行的贷款这类事情,这些协会可以去沟通联络。”林清发说。

上一篇:姜昆:百年相声的“忧与虑” 下一篇:香港社工在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