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院门诊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与分析

时间:2022-07-27 07:52:22

浅析我院门诊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与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心理医学科门诊2013年度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门诊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心理医学科医师更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自制调查表统计本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用药等情况分析用药现状和趋势。结果 2013年度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29.53%),利培酮(15.79%),富马酸喹硫平(8.12%)是本院单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品。抗精神病药物间的联合用药比例达37.35%。结论 以奥氮平为代表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为临床精神病治疗首选药物。本院抗精神病药物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门诊精神病患者;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50-03

精神病(psychosis)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精神病患者逐渐增多。精神病大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之后逐渐趋于慢性化,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1]。目前临床上对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根据世界精神学会(WPA)的分类方法,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探讨本院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并为更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对本院2013年度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现状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

资料为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门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处方不论年龄、性别、就诊次数,去除住院、无效记录者(只记录姓名、年龄、地址,无用药记录)和其他无精神病患者等共计共3312张。男性1560张(47.10%),女性1752张(52.90%),男女比例为0.89:1,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53±14.60岁。其中65岁(老年组)1020例(30.80%)。

1.2统计学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统计并列出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处方张数、用药种类、用药方案、不同药品的使用频率。

2.结果

在3312张处方中,两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用量统计如下:

(1)单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2115张(63.86%),涉及十种方案。见表1:

表1 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

(2)联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1068张(32.25%),以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使用比例最高(12.11%),其次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药(7.91%),再次为两种抗精神病药联用(5.59%)。见表2:

表2使用二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

(3)联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处方有169张(5.10%),涉及5种联合方案,见表3:

表3使用三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

3 讨论

3.1性别因素:

在本次统计的3312张处方中,男性处方占47.10%,女性处方占52.90%,男性处方数量与女性处方数量基本一致,略少于女性处方。有文献指出,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几乎没有性别差异【2】。但同时也有资料指出【3】,女性患精神病的比例大于男性。原因是女性在对待压力突发刺激时会伴随更明显的恐惧、焦虑、悲伤、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而男性在压力情境下较女性乐观,调节能力较好。本次统计结果基本证明以上观点。

3.2 年龄因素

在本次统计中,年龄范围9―80岁,平均年龄45.53岁。其中65岁(老年组)占30.80%。可以看出,成年人组比例远远大于儿童组,在成人组中,65岁以下组大于65岁以上组,是65岁以上组的2.14倍。笔者认为,引发精神病的原因中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1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多数正处于学业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因此,这可能是该年龄段精神病患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当然,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也是精神病致病原因,但由于其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本文在此不予讨论。

3.3单一用药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明确写明抗精神病药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在临床治疗上对于单一效果不好或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机制药物合用可能有互补作用以及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症状时均可主张联合用药【4】。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抗精神病治疗方案符合这个原则。根据列表结果,我院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比例为63.85%,远远大于联合用药的比例,也证明了临床治疗上给予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另外,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及其用量上分析,使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有6种,构成比为58.97%,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4种,构成比为3.69%,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品种和构成比远远大于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其中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的使用比例最大,达到29.53%,利培酮为15.79%,喹硫平为8.1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5][6],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认知改善作用,对隐形症状更为有效,对难治性患者疗效佳,并且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型运动障碍等运动功能的损害,对物质滥用也有一定疗效。本次统计显示了在本院抗精神病治疗药物中,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由于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价格较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高,因此,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本文主要是从合理用药角度分析,对于药物经济学方面,留待以后探讨。

3.4联合用药

3.4.1二联用药

根据表2显示,本院在二联用药方面,以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症药物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达12.11%。笔者认为其联用目的主要是针对患者精神病症状得到基本控制之后的情绪变化问题。患者在其自制力逐渐恢复之后,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群的评论比较敏感,可能会产生抑郁的症状,因此在必要时可能需要给予抗抑郁治疗。

二联用药方案中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联用也占据一定比例,达7.91%。这种给药方案可能是由于精神病患者服药后期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因此临床上采用联合心境稳定剂来缓解患者的躁狂症状。

联合用药虽然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的风险也随即增加,同时增加了患者自行服药的复杂性,使用药依从性降低。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其他药物的比例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医师更加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内心感受【7】【8】,从用药方案上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3.4.2三联用药

三联用药的比例在本次统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约为5.09%。临床上采用三联用药主要是由于药物间有互补作用或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症状【4】。根据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本院三联用药中,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药与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为主要联用方式。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状态,或是与二联用药类似,在主要的精神病症状逐渐减弱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抑郁或焦虑状态。从构成比上来看,这类用药的比率极小,只出现在个别患者身上。

3.5 总结

通过对我院3312例门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统计分析,可见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比例较大,正逐渐广泛适用于临床。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多数合理,但仍然存在少数不合理使用的处方,需要对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正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合理、安全、经济的治疗药物,提高精神病人的生存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210.

[2]小林聪幸: 临床精神医学( 日文) , 2001, 30 (7) : 757-763.

[3]梁芝国、李逸鸿、罗维肖、李汉宁:男女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12, 25(3):179.

[4]王来海,吕路线,等.临床精神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3―151.

[5]王增旋,邹旭辉.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36-37.

[6]魏素环. 奎硫平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外医疗,2013,25:59-61.

[7]盛建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J ].山东精神医学 ,2006,19(1):58-61.

[8]陈小红.我院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7):56.

[9]平红姣,陈立敏,张培芳.精神病恢复期患者自知力及治疗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4(2):38-39

通信作者:刘冰

上一篇:关于80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分析 下一篇:输卵管结扎术对妇女性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