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27 07:36:28

教育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现状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而“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是1999年4月由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现状

我国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教育事业单位运行更晚些,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的意识淡薄。一些学校校长重视教学及科研,认为只要把升学率搞上去,就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没有从时代变革的大气候中意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有的甚至肤浅地认为教育资金来源是财政,怎么计算和管理也就那么回事,支出大数都在脑子里,不用细算。这种老式脑筋还存在不少学校的领导中,它制约着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财务负责人由于年龄等条件限制,习惯于手工记账,不熟悉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会计电算化持怀疑的态度和不能胜任的状况。

2. 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依赖于良好的会计基础管理和内控制度,而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依然薄弱,电算化的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分工不合理,没有设置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及管理工作制度。实际工作中为了工作方便,电算化操作人员之间的工作权限界定不清,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缺乏必要的限制措施,其安全性存在隐患。另外,教育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学校把传统会计资料归档,而电子类的磁盘和资料未能归档,导致以后查找工作出现问题,造成学校财务信息泄密。还有,会计基础薄弱导致手工帐转向电算化帐的过程中,迟迟甩不了帐,好多学校是手工帐与电算化帐并行,运行效率低下,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 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短缺。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既精通财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能把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单位财务活动提供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的财务人员本身就有许多人是转岗而来,会计专业知识不全面,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龄偏大,对计算机了解甚少,动手能力差;年轻的会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尚可,但会计工作经验欠丰富。虽有一部分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也经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水平还有待提高,而单位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只熟悉软硬件,不了解会计软件的特点,因此很难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会计软件重日常核算,轻财务管理。目前学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大部分是用友软件和天财软件。很多人认为,在单位应用电算化就是简单地取代了手工计算,忽视了计算机在分析数据、整合信息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会计电算化目前在学校主要停留在日常业务的核算,比如工资的发放、固定资产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方面,大体负责记账算账等会计业务的处理,并没有参与到学校的全面财务管理中,如学校的年级成本分析、财务分析等需要的详实数据提炼不出来。在财务分析、绩效考评工作中应用有限,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应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利用水平,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问题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我们广大财务人员应该对发现的问题及出现的漏洞及时解决,并根据实际工作积极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学校领导应重视会计电算化。重视学校的财务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大,传统的手工记账已经适应不了新的财务管理要求。计算机记账取代手工记账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会计的核算方式、会计数据的储存形式到财务数据的处理都有很大变化,而且改变了学校内部控制的方法,会计电算化不仅革新了相关核算的方法,而且也造成会计工作组织和会计人员日常工作分工的改变,大大减轻了教育系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应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财务人员应让领导了解电算化、接触电算化并逐渐接受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同时,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加强日常核算的同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详细真实的数据依托,让领导逐渐认可,财务人员的工作才能提高效率。

2. 夯实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学校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学校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开展的保障。一个学校的会计制度是否全面、会计数据是否准确、会计票据的管理是否严格、会计工作是否规范、会计保存及单位内控设立及执行的情况会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传统会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提纯、分析数据,为单位的管理提供财务数据及辅助领导决策。因此,在重视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重视单位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训;其次,建立并完善符合自己单位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第三,建立科学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及制度。目前,由于很多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章不循,因而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

3. 培养教育系统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会计工作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对财务信息的要求,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传统会计工作的逐渐应用,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财务人员摒弃传统的手工帐转而适应会计电算化,然而大部分学校的财务人员年龄偏大,对计算机的操作很难上手,即使参加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们的财务知识丰富;而年轻的大学毕业的财务工作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但财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却有待加强,因此在工作中老同志应该做好对新人的培养,使之在实践中不断磨练,逐渐增加阅历,成为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两手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经常培训电算化管理人员,并选拔积极进取、职业道德良好的有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会计法规,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教育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

4. 会计软件的质量有待提升。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没有国家统一的软件标准,各自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软件开发商生产的软件品种多、软件数据格式及模块划分不一致、数据接口不兼容、质量参差不齐等等。首先,国家应出台管理规范的政策法规,各家的软件可以互相兼容、降低社会成本,并加强软件质量管理和强化商家售后服务。同时,应注重软件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软件的开发水平。其次,是软件的安全性问题,财务数据是一个单位的机密,应保证其数据不被黑客和其他侵入者窃取,在软件开发利用上减少隐患和漏洞。第三,开发的软件应有意识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性并为单位的全面财务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

会计电算化虽然经过二三十年的漫长发展,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财政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会计是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系统的会计人员也应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学校财务的工作重点从事中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事先预测、规划,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决策的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模式,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4]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上一篇:从主体需求出发,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下一篇: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