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7 07:30:15

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一、前言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实践教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角度看待,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传统教育理论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从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实践教学的定义、指导思想、意义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旨在丰富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实践教学定义的界定也逐渐趋于具体化。

《教育大辞典》指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

鲁保富(2000)对实践教学也做了简单概括,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杨凤林(2007)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实践环境和内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是学生熟知各项知识,以形成一定的实践技能。

王平安(2008)则认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

蔡则祥、刘海燕(2009)则认为,实践教学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必须具备实践活动诸要素。其本质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知识场景之中,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知识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的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

史若延(2011)则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

综合上述学者对实践教学定义的概述,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到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不同层次领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王平安等学者为主的观点,即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包括有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可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部也有过类似的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给予很大的重视。颁布的文件,所涉及到的领域,横向和纵向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各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予以一定的重视以及达到一定的有效性,

四、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蔡钊利(2001)提出了,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状况,要通过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

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2002)提出,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邓艳葵(2003)认为,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高等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教学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2010)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实践教学的几个意义,分别是:可以使大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生从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经验,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题组比较赞同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分别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从学生个体到教师的主导,都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主要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大学生实践经验和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各个高校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更新实践教学设施和培训指导老师队伍,并以实践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各学者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且都涉及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思想是实践教学实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五、实践教学的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王国娟《谈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出:实验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直接知识,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其目的,不仅使学生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及作风。

李振斌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提出通过对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制定“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应该“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应该按照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2006)则认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氛围,一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如军训、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

刘臻(2009)从高校实践教学角度解析了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即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抓住内容、条件、模式、质量监控等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优化为主线,以实践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发现前人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分歧,均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注重的问题,就实践教学而言,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教学内容上,前人没有脱离理论教学对其进行讨论,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作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社会基层岗位,适应经济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环节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大多学者均提出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的全面素质等要素进行了总结。在实验教学中,应突破原有的试验模式,从“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对设计和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参与到具体的实验环节中,通过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岗位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得以锻炼。

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也在其中提出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住处。

六、实践教学目前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周竞学,杨雨生,倪世琦(2000)提到,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蔡则祥、刘海燕(2007)则指出了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顾虑,即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够,心存顾虑,没能采取有力的举措予以推进。

毛新(2010)也指出了实践教学存在的两个问题:1.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制度未能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的虚化现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在培养学以致用人才方面的作用,限制了教育的科学发展。2.由于学校在考核、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顾晓波,许玉的文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许多高校在相关文件及工作计划上已经提出要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2007)认为,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稳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地单位在学生学习中发现人才,可以对其提前培训。

张岚(2011)认为校外实践基地相对不足,以至于师生去现场、去基层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们实践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和途径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亟待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途径。

(三)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王红信在《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中提到历史教育专业是高校师范教育类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读书,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应付期末考试,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

孙竹梅,王琦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说明了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实验教学课程多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内容重复多,教学效率低,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导致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荣昶,赵向阳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也明确的点出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式实验为主,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做实验。

综上所述,这些前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在当今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环节的投资和重视度上不够,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在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与传统教育相类似,没有办学特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效果。这种“标准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

张岚(2011)提出,没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长期以来,高校在考评教师时,往往片面强调的数量及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从客观上导致了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结构不完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顾晓波,许玉的文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大多都是源于实践。如果不当的教育会使人的思想滞留,对于个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要在实践中去培养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还能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课题组基于近十年来各学者对实践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与规格的培养。当前实践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环节被关注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等。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的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概述,以期能很好的把握其发展的动态趋势,同时也能够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上一篇:浅谈"兴趣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高职教育中引入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