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时间:2022-07-27 06:02:11

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摘 要: 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同时许多素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在此阶段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努力克服两极分化的产生。

关键词: 中学生 数学成绩 两极分化

一、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1.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数学本身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一般来说,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差。不仅如此,我听许多教师说过:能学好数学的学生,其他科目也不会成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

数学学习主要是做题,而多数同学反映,老师讲课本上的内容能听懂,可是做题时就不会了,这是由于大部分数学题思路繁琐,往往要多个条件结合才能解答出来,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一点吓坏了,刚读完题目就失去了信心。这就是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即学习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在数学学习中,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难题就不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重视基础,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方面。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的生理发育对学习也有一定影响。

中学生年龄多在13―16岁,普遍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体急剧增长,第二性征出现。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的特点。在此期间,学习上,学科增多、难度加大,造成学习心理的紧迫感,许多基础不扎实、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就会松懈,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对那些复杂的运算、抽象定义、定理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总是表现得很浮躁。长期下去,慢慢就会跟不上集体的进度,成绩下滑,成为后进生,造成班级总体成绩的两极分化趋势。

4.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和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

有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在数学教学中,99.5%的课堂对话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极少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下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被扼杀,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等不良做法,导致许多后进生由反感教师到反感他上的课,成绩也就不可能提高。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硬背做题方法和步骤,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

5.家长对学生过多要求,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但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校学习时间外,有些孩子成绩低了,就要遭到家长的责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思想压力,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二、克服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措施

1.培养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兴趣产生的途径是先因后果,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形成良性循环,回头总结成功的途径,再延续下去,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良性轨道。例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做练习时,教师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最终完成练习,教师不要再问“做完了吗?”,因为其他学生说“完了”时,后进生可能默不作声。要让他们也说“完了”,而且答案都正确,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从易到难,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学法指导,因人而异,制定个人目标。

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在新的教学理论下,要求上课做到两个字:“活”与“动”,只看书不做题、不总结积累是不行的,听课时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急躁心理,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信心,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和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提高了灵活度,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点困难。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分解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想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对后进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5.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不要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把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去掉,使孩子初而“成人”,继而“成才”。

总之,当孩子进入中学,他们就迈开了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让同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再两极分化。

上一篇:初中数学问题讨论式复习课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数学分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