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

时间:2022-07-27 02:16:09

论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

【摘 要】“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如何抓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和教学工作的特征。文章探讨了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定位,并通过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体验式教学

旅游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其独有属性上,旅游体现为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本质上则表现为“寻求异于日常生活环境和氛围,能够满足愉悦、刺激、好奇、求知和审美等心理需要的体验剧场,即旅游场”。其实,旅游场则是由旅游吸引物所构成的,它的主体也就是旅游景区。因此,旅游景区不但是旅游活动开展重要载体,也是激发人们出游动机的核心要素。于是,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成为旅游景区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目标所在,也是旅游景区管理的核心诉求。1996年,“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各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旅游景区管理人才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然而,自兴办民办院校至今,部分民办高校对本科层次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具体的教学实操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尝试着对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做些思考。

一、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定位

“旅游景区管理”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另外四门课程是《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足以看出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各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规定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并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要求培养的本科人才具有备创新性、能力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市场性。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强调理论性的同时,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尤为需要在“应用性、实操性”方面建构起特色,必须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独立学院的人才优势。

二、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建校的历史较短,其教学工作大都是依附于母体学校的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类同于母体学校的原有模式,致使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下面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层面,重理论、轻服务

业已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大都存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问题,对旅游景区的运营实践逻辑和核心产品――服务的诠释较为欠缺,并且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的教材。另外,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已经能够为学生建构“管理”的理论基础,而“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过多的“管理理论”则存在重复,并且其最能体现旅游景区“服务”的“应用性”的内容却十分薄弱,导致输入给学生的知识“重理论,轻服务”,在思想层面无形中给学生塑造了“重管理,轻实践”的意识,甚至为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一线服务岗位就业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形式方面,重课堂、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围绕精英教育的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和“重专业、轻能力”的消极因素长期存在,这在许多独立学院也同样存在(实际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成为一句口号,并未落至实处)。正如上述所提及,“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对于“应用型”导向的独立学院尤为重要。很多独立学院由于办校的历史短,“双师型”的教师非常缺乏,实习基地建设也落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薄弱,使得“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仍然是课堂式理论教学。

(三)学习方式层面,学生以被动式的学习为主

正是由于上述“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成为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或参与性,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教”却不引导学生主动“学”,而学生又仅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而乐于“被灌输”,所以“教”与“学”就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仍然停留在表面,学生 “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大受影响了。

三、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应用型”,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核心诉求。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改善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改革对策。

(一)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规范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等各类高校选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类别或层次,以给各高校的教材选取工作提供参考。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使用首先必须改变使用纯粹的“管理理论”本科层次教材的理念,并组织学院或整合兄弟院校的该领域的师资力量,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情况、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教学重点等特征,编写特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教材内容必须注重“应用性、实操性”,并且特别是要增加“景区服务”的内容。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而言,游客的排队、售票检票、景点讲解、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虽属管理范畴,其实质上就是服务。所以,教材的编订必须围绕上述“服务”内容,增加“景区服务”章节,促进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全面理解,也保证教材能够将“服务”真正落地,让“管理”不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从书本到书本,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地了解“旅游景区管理”的规律,但“应用性、实操性”更多要依赖于真正的实践。正如前所述,部分独立学院只“重课堂,轻实践”,导致学院不重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另外,从现有的课程实践层面来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设置的实践学时比较短,而景区从维护企业工作秩序角度考虑一般是不愿意接收学生短暂的实习,这也成为建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独立学院必须从战略层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鼓励、引导该领域的专业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来,学院和专业教师个人都要给予强烈的责任心,并体会到严重的危机感,主动多方寻找,发挥社会公关能力,甚至可以寻求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与旅游景区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在建设实习基地的实际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学院都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以保证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然,为了学生实践和对其管理的方便性,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旅游景区时应该尽量优先选择与学院在同一城市的旅游景区企业,这样更能有效地安排学生的短期课程实践。

(三)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本质上,体验式教学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倡导的是“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手”与“脑”相结合。因此,体验式教学法正好切合了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诉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不但直接应用在教学实习基地的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情境里,促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而结合教学实习基地的实践,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景区,或者开设模拟课堂并聘请企业员工到现场“以身教学”,一者加强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式学习,二者也可为景区员工的理论学习提供平台,促进学校与景区的互动,并实现学校与景区企业的双赢。

四、结语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而“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因此,必须清晰地界定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定位,并通过编写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创新体验式教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较强的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R]. 2013-03-22

[2] 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20(1).

[3] 张志宏.“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7):137-138.

[4] 刘楠,郑美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1(1):104.

[5] 别荣海,俞海洋.地方“211工程”高校建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3.

[6] 施国柱.“体验”教学法的创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93-95.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饭店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12)。

作者简介:曹世武(1978- ),江西都昌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博士,从事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上一篇:对比颜色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下一篇:略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