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应用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7 11:33:17

自编应用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编题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使学生在理解题时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叙述周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里,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编题,交换条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如能结合编题特点,变换其中某些条件,而后让学生解答同样的问题,学生便可在掌握解法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灵活运用。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让学生练习:商店运来125.5千克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重2/5,商店运来多少千克梨?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如“a×(1+n/m)”这类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这时,结合编题可将“运来的梨比苹果重2/5”这一条件去掉,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

①运来的梨比苹果轻2/5;

②运来的梨是苹果的2/5;

③运来的苹果比梨重2/5;

④运来的苹果比梨轻2/5等,而后逐个解答。

这样,通过分析,整理,解答,比较,归纳,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的复杂多变。

二、借助编题,发散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些复合应用题之所以难寻思路,不易求解,其中最根本一点,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两个已知数综合起来求出新的数量关系。教学时,结合编题,可训练学生由条件能发散众多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给出两个条件:①一本故事书小明读35页,②小军读5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由此编出不同的题目:

一本故事书小明读35页,小军读5页,两人共读了多少页?

一本故事书小明读35页,小军读5页,小军比小明少读多少页?

一本故事书小明读35页,小军读5页,小明比小军多读多少页?

小明读的是小军的几倍?

小军读的是小明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小军多读几分之几?

小军比小明少读几分之几?

……

通过发散提问,逐一解答,既加深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又使学生认识到同样一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众多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借助编题,扩展条件

从培养发散性思维来讲,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变化过程,借助于编题训练,通过对条件逐步扩展,便可以展现这一过程的具体变化,由此进一步认识特征,掌握理解,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先出示原型铺垫题: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9天共修11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千米?

当学生通过解答并总结出数量关系式时,老师再将条件扩展,变换。

①前4天一共修路50千米,后5天修路67千米;

②前4天一共修路50千米,后5天每天修路13.4千米;

③前4天平均每天修路12.5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修路13.4千米;

④前4天一共修路50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比前4天平均每天多修0.9千米;

⑤前4天平均每天修路12.5千米,后5天比前4天共修的多17千米。

……

四、借助编题,由“式”到“文”,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应用题,让学生多做同类型的习题,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教学效果。但从长远分析,这仅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编题,可以把一般的抽象的数量关系算式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内容不同的应用题(形异)完全可能有着相同的数量关系(实同),在广泛的应用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从更深层次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给定算式l÷(1/10+1/15),让学生进行编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实际经验,抽象程度,可编出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题。

工程问题: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乙队独做要15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

相遇问题:

甲从东庄往西庄走需要10分钟,乙从西庄往东庄走需要15分钟。如果甲、乙分别从东庄、西庄同时相向而行,需要经过几分钟相遇?

水管问题:

有一池水,单开甲管10小时可放完,单开乙管15小时可放完。现在两管同时开放,几小时可把一池水放完?

一般问题:

一匹布,可做10件上衣,也可以做15条裤子,问这匹布能做多少套衣服?

五、借助编题,选取条件,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应用题的正确、迅速解答,与学生合理选取条件,灵活组合条件这种敏捷,快速的思维是分不开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出示一组条件:

大米200千克;面粉250千克;小麦300千克;大米比面粉轻50千克;小麦比大米重100干克;大米比小麦轻50千克;大米是小麦重量的2/3倍;面粉是大米重量的125%;小麦是面粉重量的1.2倍;大米比面粉轻20%;小麦比面粉重l.5;小麦比大米重50%。

要求学生在这些众多的条件中合理选取,以解答指定问题。

总之,编题作为思维训练的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教师应建立怎样的教学理念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