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地管理实践、科研与教学水平耦合博弈研究

时间:2022-07-27 10:26:21

企业基地管理实践、科研与教学水平耦合博弈研究

[提 要]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决定了科研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在大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高校教师要通过抓企业基础管理科研工作来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管理;科研活动;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志民(1972—),男,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及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熊龙彪(1973—),男,江西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周明艳(1975—),女,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管理学在校园的实践为例”(编号:JXJG-10-4-20);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教改课题“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专业培养中研究和应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编号:2008B2ZZ38)研究成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高校教职员工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而其中科学研究对其他几项职能的履行具有牵引作用。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通过抓企业基地科研工作来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一、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入手提高工商管理教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课题入手增强了高校为地方经济、企业单位服务的能力。教师、学生的企业管理基地科研活动有可能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目前,高校对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学中心孤立型:就教学论教学缺乏科研,社会服务的支撑,看是很准确,其实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第二种科研支撑型:这种模型的特点是教学得到了科研有力的配合,中心地位稳固。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教学质量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三种是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同时支撑教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稳固,教学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雄厚的力量保障,出现质的飞跃。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而行,非一日可就。

二、企业基地问题为科研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战略原则。

虽然科研活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各位专业教师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定位,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有不利影响,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面向教学搞科研,保持教研一致,坚持体用统一

面向教学从事科研主要有以下含义:一是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与教学实践或教学内容相关的领域,对于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像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都是科研课题可选的对象。二是科研成果,要能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促进教研相长。三是学生参与科研,是科研过程同时成为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会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

管理学专业教师在着力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也要防止“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出现。这需要注意做好三点。一是制定的科研目标、计划要适度。教师的工作重心在教学一线上,科研目标和计划不宜太重,要确保管理学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去;第二是要建立可言学术休假制度。管理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时间从事企业管理基地的调查、访谈和研讨。第三是要保持教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从事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要经常琢磨一下是否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管理学中有关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新理论能否适应于企业管理中。

(二)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甚至校园或周边经济实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就普通高校而言,“立地”比“顶天”更为重要。面向地方经济甚至校园周边经济实体的经济管理问题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在不断提高教师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促进学校与周边环境合作共建,这是产学研合作的有利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单向输出”型的思维,如何在高校同社会行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对接与合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延伸,并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要有意识注意本省农业经济、农业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为视角把握各类资源,有效的动态整合,形成一种理论、实践的整合机制,建立良性的研、产、学长效合作机制。

三、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实施细节

为贯彻上述企业基地管理实践、科研与教学水平耦合博弈原则,需考虑从几个方面努力着手:

(一)努力争取与江西省地方政府部门的技术合作,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能够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合作,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牵线搭桥,高校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就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很多科研课题都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比如农民工劳动力流动问题就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有密切联系,研究此问题的教师可以走访这些部门。

(二)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需求对接,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为农业类的高校,与各种农业产业的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时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经济管理类教师要能够走出去,播撒及时雨,为各类经济实体的经营创业排忧解难,找出共同问题、难症诊断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这些举动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及时发现新的企业管理课题,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管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以产学研合作平台突显学科专业特色

研在学校,发在地方,农业高校的经管学院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自身专业相联系的社会课题,突出特色,比如当前农民工流动问题涉及企业、政府、民主个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考虑加强对农民工的流动绩效、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返乡创业等问题的研究,这对利用好我国人口红利有重要作用。

(四)谨慎探索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独立运行中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体化道路

我校有不少依靠自身力量已建、在建、拟建的校外产学研平台,这些实体甚为宝贵,不管经营成功与否,对我们管理类教师来说都值得欣慰与高兴;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自身去体会,并让这种管理实践提升到管理理论的创新。

(五)及时引入身边发生案例开展研讨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刻板的一言堂教学的变革。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是指管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把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说明了他的要点与优点。管理学的案例研讨法是指管理学教师通过各种管理学故事、问题、案例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指出各种建议,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论证的一种教学方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考的过程实质蕴含着辩证的过程。

为贯彻好启发应用的教学空间,笔者认为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点:

1.组建班级中的小组研究团队。管理学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班级的各种特色,把班级分成一个个小的团队,形成一个个模拟公司或经营单位。然后根据团体小组的内部交流形成团队目标任务,并组成管理层、制定计划、方案、实施、活动,充分体现管理经营活动的模拟实体。

2.营造导师精讲,小组长助讲的教研氛围。实施主讲与助讲课堂教学机制目的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学中要以研究问题为引导,讨论课时可考虑占课时数的20—40%左右,视氛围自由调整时数,不宜过多。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经营管理问题,甚至学生班级,寝室的管理问题都可拿来讨论,师生共同质疑,求新。

[参考文献]

[1]姚军.高职校区联合办学模式探讨[M].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杨光钦.大学科研评价方法与思维模式创新[M].中国高等教育,2012.

[3]武学超.美国产学研协调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模式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上一篇:对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思考 下一篇:对调动大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