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三部创意曲复调技法分析

时间:2022-07-27 09:19:17

巴赫三部创意曲复调技法分析

作者简介:吕燚(1988—),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研究。

摘要:J.S巴赫是复调大师,他将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做了最后的概括与升华。由于巴赫的时代环境因素,使其在音乐创作上崇尚理性,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也很严密。本文主要以巴赫的三部创意曲为对象,分别从结构,对位技法,主题发展等视角对15首三部创意曲做综合的分析。本文力图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想为学习巴赫复杂的多声部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同时衷心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其他学习复调的人起到某种参考作用。

关键词:巴赫;创意曲;复调

创意曲(Inventio)是以动机或短小的乐句为主题,以各种模仿写法为主的复调小曲。从历史上看,创意曲产生于赋格曲之后,如果说赋格曲是复调音乐最规范,最重要的体裁形式,那么创意曲则既是赋格的小型化,又是赋格的自由化。①

谈创意曲,自然离不开巴赫。《创意曲集》是J.S巴赫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其共创作15首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虽然巴赫最初写作创意曲的目的是让他的学生做练习之用。但从一个作曲专业学生的角度,学习这样的创意曲不仅为我们理解巴赫复杂的多声部音乐可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理解对位逻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以,我认为研究创意曲对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会有很大帮助。

本文将以巴赫《创意曲集》中的三部创意曲为对象,分别就结构、对位技法、主题发展来论述创意曲。以下将《创意曲集》简称为《曲集》。

一、结构分析

创意曲的曲式结构划分与主调音乐不同,并不是按照段落而划分,而是根据调性布局与主题材料来确立。作品在整体(调性布局,主题进入等)上可以划分为相对平衡的两部分,那么作品则具有二部性的结构框架;若主题材料可根据呈示,展开,再现的规模形式构成相对平衡的三部分,则具有三部性的结构框架。

1.二部性结构

二部性结构源于古二部曲式,它是由两部分并列的音乐结构组成,在织体,调性,主题等方面强调对比,但又存在统一的因素,使得整个作品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巴赫15首三部创意曲中,二部性结构的有3首,它们分别是第二首(c小调);第六首(E大调)以及第十五首(b小调)。

上图是第六首创意曲的结构图示,从表格上不难看出,A,B两段音乐在小节数上大致相等,A乐段以主题原型做陈述,而B乐段则多以主题变形(如倒影)来发展乐思。这就是二者之间既有对比,也是相同音乐材料做发展,从而构成了二部性音乐作品。在有的论述中,认为此创意曲在段落划分上应该为三段,但我认为,应为二段,最后一部分应视为小结尾,而非再现。因为第三部分的主体材料虽然已回归,但在和声处理上与呈示部不同,其运用了极不和谐的七和弦,包括在第34小节还出现了VII46和弦。所以为二段。

第二首创意曲在小节数上,虽然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长,但从主题陈述方式,调性布局等来看,也是属于二部性结构音乐作品。第十五首是一首由双主题加小结尾材料构成的创意曲,第一部分由主题和小结尾材料作原型陈述,第二部分是由主题的展开与小结尾材料倒影组成,最后调性回归。

2.三部性结构

三部性结构主要指的是主题按照呈示,展开,再现的形式与规模来构成的基本平衡的三大部分。三部性结构是构成创意曲的主要结构形式。

巴赫这15首三部创意曲中,三部性结构的有12首,它们分别是第一首(C大调),第三首(D大调),第四首(d小调),第五首(bE大调),第七首(e小调),第八首(F大调),第九首(f小调),第十首(G大调),第十一首(g小调),第十二首(A大调),第十三首(a小调),第十四首(bB大调)。

上表为第3首创意曲的结构图示,通过观察可得出:A,B,A’三部分基本平衡。A部分是主题在主属调以及各声部的呈示;B部分主要以主题原型,模仿,卡农式模进的方式在各调中展开,并在首尾将主题各陈述一次,做到首尾呼应。C部分为再现部分,不仅主题材料重新重复出现,而且调性回归。本创意曲有个特殊的地方,即有一个固定对题,因此很像两条旋律不停的在作复对位,近似一首小型二重赋格曲。

创意曲结构大多以三部性结构为主,纵然具有二部性结构的曲子也能找到相对应的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只是由于其再现部的篇幅相对短小,或者在和声处理上有稍微变化,故将其归到展开部中。

二、对位技法分析

该曲集中对位技法的运用十分丰富,几乎所有的技法都包含在内。并与作品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1.复对位的运用

复对位主要运用在主题乐思的陈述与发展上,其中有二声部复对位,也有三声部复对位。

上图是第九首创意曲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不难看出,三个主题旋律除了初次陈述的基本形式外,一直在在做三声部复对位。上例是第九首(f小调)创意曲中呈示部分的第1—9小节。1-3小节为主题初次陈述,并伴随着第一固定对题(半音下行加上和声终止式)出现。3-5小节为答题部分,在属调上陈述,同时出现了第二固定对题(叹息性的音调)。7-9小节回到主调,主题与两个固定答题在声部位置上互相更换,但是音程关系并无变化。此曲的特殊性在于有两个固定对题,因此可将两者视为另外两个主题旋律与T1做三声部复对位.

固定对题的运用在该曲集中是比较常见的,除了第九首运用两个固定对题外,运用一个固定对题的也有两首。第三首即是一个固定对题与主题旋律构成了二声部复对位;第五首由于下方声部的分解和弦构成一个固定低音音型,起着和声背景的作用,因此上方两声部也像在做二声部复对位。另外,第十五首是一个双主题创意曲,因此,也运用了二声部复对位的手法。

2.倒影的运用

倒影是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在此曲集中运用十分广泛,其主要是对主题的倒影。在这十五首三部创意曲中,运用倒影手法的分别是第一首、第三首、第六首以及第十五首。

上例为第一首(C大调)创意曲中呈示部分的第5—9小节。第1小节—第2小节第一个十六分音符为主题在低声部主调(G)上进入,紧接着,倒影主题在低声部出现,中间无衔接,以倒影C为轴。第3—5小节与之同理,只是倒影主题在中声部进入。

第六首第22—30小节为倒影部分,此处的处理是为了主题乐思的进一步发展;第十五首倒影的运用只有两处,即第23—28小节,第23—25小节为前句(第20—22小节)的扩充,在低声部将T2材料(低声部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声部)做了倒影处理,以F为轴。第26-28小节利用小结尾的材料(分解和弦),对间插段I部分的第11-13小节做倒影,以B为轴。第三首的倒影处理,并没有运用完整的主题材,料而是用部分主题动机做了个近似倒影的卡农。

3.卡农的运用

卡农(canon),原意为规则,指的是一种严格有序、以连续模仿为特征的复调乐曲。②

上图是第八首(F大调)创意曲发展部分的第7—11小节。纵向上,高声部、低声部以卡农(相差一拍)开始,运用密接的手法,将主题展开。横向上的旋律也采用了低二度模进。卡农模进的运用使得乐曲活泼,更有流动性,音乐形象也更加生动。

除此之外,第三首也运用了卡农的手法。第三首(D大调)呈示部至展开部的连接部分(第8小节第三拍与第九小节)采用了主题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材料,采取了三声部卡农的手法,向小调(b小调)过渡。并且,在展开部第12小节第三拍与第13小节上方两个声部形成了近似倒影的卡农模进。

三、主题发展手法

无论是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对于创作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若想创作完美的音乐形象,光靠有一个好的音乐主题远远不够,这要求作者在把握音乐主题特点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各种发展手法将其展开,从而达到好的效果。复调音乐的主题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根据这十五首三部创意曲,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

1.调性布局

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来展开乐思是主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法。主题在中间部重新进入时,一般出现在新的调性上(非呈示部的调性)。③

上图是第四首创意曲的中间部。这是一首d小调的单主题创意曲,进入中间部后,第一次先转入的d小调的平行大调,第二次主题进入依然保持在F大调上,只是将音程关系移低了大二度。经过一个间插段,主题在高声部a小调上进入,紧接其后又在中声部又出现一次,这里也将音程关系做了变化——移高了纯五度。最后主题在低声部来到了下属调g小调,中间部结束。

利用改变调式调性的手法来发展主题乐思的除了第四首,其他十二首创意曲几乎都用了此手法,只是有些会更侧重,有些则会在此基础上有其他的变化处理。

2.形态变化

这种主题发展手法常在间插段写作中运用。即将主题(或对题等)的材料加以分解并吸收其中某一因素做变化发展。④

上图是第十五首(b小调)创意曲中间部的间插段部分(第20—28小节)。此创意曲在整个三部创意曲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首。它是由双主题构成,并且还有一个小结尾材料。T1是舞蹈性节奏();T2是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声部();小结尾材料是由分解和弦构成()。由图可得知,1—3小节,上方两个声部利用T1的动机材料做卡农模进,从整体来看,这三小节还为呈示部7—9小节低五度的处理。4—6小节上方两个声部继续做卡农模进,但下方声部将T2材料做了倒影处理。7—9小节是小结尾材料的卡农模进处理,并且,从全曲来看,是11—13小节的倒影。

结语

J.S巴赫是复调大师,他将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做了最后的概括与升华。由于巴赫的时代环境因素,使其在音乐创作上崇尚理性,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也很严密。

通过本文对巴赫三部创意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曲子都是以赋格写作形式为模板,稍作自由变化。在结构上,以三部性为主,不同的是,再现部分并没有如赋格曲一般,有密接和应,而只是单纯的主题材料与调性回归,篇幅也较短小。并且,呈示﹑展开﹑再现部与间插段的对比也稍模糊,有时侯间插段的篇幅会比呈示部或展开部更长。在调性上,创意曲更加自由,如答题并不一定在属调上进入,有时也会在原调(高八度)上陈述。这十五首创意曲对位技法的种类运用的并不多,主要有复对位﹑倒影﹑模仿(卡农)。与赋格曲写作方式相同的是,对位技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展开部与间插段部分,但创意曲的部分作品中,有时为了音乐的流动性等因素,也会在呈示部出现倒影。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巴赫音乐使我们在复调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上获益良多。(作者单位:安徽省师范大学)

注解:

①《复调音乐基础教程》.赵德义.刘永平.著.

②《复调音乐基础教程》.赵德义.刘永平.著.

③引自《赋格学新论》第六章.陈铭志.著.

④引自《赋格学新论》第六章.陈铭志.著.

参考文献

[1]赵德义.刘永平.著《复调音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陈铭志.著《赋格学新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陈铭志.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4]冯志平.编《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5]冷佳.《浅谈巴赫三部创意曲》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4期

[6]付文娟.刘克利.《浅谈巴赫的创意曲集》载《青年作家·音乐漫步》.2011年第2期

上一篇:论梵高“自我精神”的扩张与介入 下一篇:《水浒传》中英雄女性和祸水女性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