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市 第5期

时间:2022-07-27 07:22:39

绿城市 第5期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就像一场生态噩梦――钢筋水泥,垃圾的废弃场,汽车尾气和堵塞的交通。但是,和人类其他聚居地相比,城市才是维护环境的典范。

纽约最环保

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最环保的城市是纽约,它也是美国唯一一个符合环保标准的城市。平均每个纽约人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7.1吨,这个数字比瑞典人的5.6吨要高,但是和美国人均24.5吨比较起来,要少得多。曼哈顿社区作为纽约五大行政社区之一,人口最为密集,但人均排放量最少。

纽约之所以环保,在于它的紧凑。曼哈顿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英里6.7万人,是美国平均人口密度的800多倍。狭小的空间迫使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变小,客观上减少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使绝大多数人不得不生活在节能的公寓结构的空间中,从而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各种废物的数量。

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汽车。汽车对环境不利,不仅因为它们直接消耗燃料并排放污染物,更因为它们使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源头大大增加,包括城镇规模的扩大,能效低下的商业,以及巨大而浪费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

纽约城的汽车占有率全美最低,54%的家庭都没有汽车,在曼哈顿地区,这一比例高达77%,这在美国其他地方简直不可想象。

在2008年的一次环境大会上,一位投行人士将纽约的节能方式蔑称为“非刻意的”:“主要还是他们不得不挤在一起。”确实如此,但动机不如结果来得重要。实际上,无意识的节能是最值得提倡的,因为这不需要政府立法或是个人对节能的承诺。

当我和一位能源专家交流时,我曾经问他为什么欧洲比美国人均消耗的能源明显要少。他说:“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不是说有什么某种高科技的重大突破,原因是欧洲的人口更加密集,对汽车的依赖更少一些。”这么说来,欧洲城市和曼哈顿一样,节能的原因是天性使然。

重返自然or重返城市

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总是存在各种幻想,比如爬山、划船、从自己养的鸡窝里收获鸡蛋,以及其他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

但是,等他们真的搬离城市,就会发现实际等于搬进了汽车里,因为乡村没有公共交通,大多数日常设施距离都太远,走路或骑车都不可能。

25年前,我和妻子搬出城市所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胖了十磅,原来在城里无论去哪里走路就可以到,但到乡村后几乎去所有地方都必须开车。

要把人们从汽车中拉出来,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第一要有足够的紧密性,让走路和骑车作为交通方式得以实现;第二要提高开车成本,让它足够昂贵、足够不便、足够让人恼火,这样人们就会选别的方式。

只修建一个完备的交通系统绝对不够。华盛顿的地铁系统很棒,但有车的人都不会觉得有必要坐地铁,因为他们总是能找到停车位。

但是,在曼哈顿住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坐的出租车被堵在街上纹丝不动,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太太慢悠悠地从人行道上“超”过自己,然后越走越远。这实在是一个非常绿色的经验。

对传统环境论者来说,这些观点可能有些难以苟同,因为他们觉得不够绿色:城市里有有机花园和后院吗?

在城市街道两边种树是一种很常见的做法,但原因却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树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具有很强的生态作用,但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暂时的大气碳元素储藏库(这是人们要求增加种树的通常论据),而是因为它们能够让居民们从城市生活中感到更多的愉悦。

美国人似乎倾向于把人口密集的城市看作自然风光的破坏者,但实际上城市密度可以保护自然。鼓吹广阔自然空间的神圣性恰恰促使它们被开发破坏,这一进程是“自发渐进”式的,愈演愈烈。

几乎所有旨在“让人们重返自然”的行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导致了四处蔓延的浪费式住宅开发,它们正是威胁美丽原野的罪魁祸首。保护自然风景的办法就是把人类发展集中化,而不是摊成一大片,各守一小片。

依赖容易摆脱难

目前,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城市化。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已经有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一直受到美国环保人士的谴责,他们认为人口应该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回归“土地”。

但是,城市化不仅对那些移民进城的人是一件好事,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都有好处。城市家庭生活愈发紧凑,对脆弱的环境系统损害会小很多,消耗的汽油量减少,社会关系也会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的出生率会下降。对于城市来说,大家庭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到2042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90亿。地球要维持如此多的人口,大多数人必须生活在城市中。

不幸的是,世界上许多地方人口的流动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一些地方,对汽车的依赖日益加强。中国汽车的保有量猛增。印度在10年中也修建了最大的公路项目,所谓的“黄金四边形公路”网络,连接了四个最大的城市,此外还有密集的支线公路网络。所有这些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再加上印度新推出的“人民汽车”――价格只有2500美元的Tata Nano,预示着一个关乎环境、经济和文化的灾难性结果的出现。

如果美国长期的能源排放灾难历史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话,那就是依赖汽车的社会形成起来容易,消灭起来难。但是现在,一个个新的生活在“轮子”上的社会正在形成。

或早或晚,世界上的石油总有用完的一天。当今社会应该将积累的财富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避免灾难性的结果出现。要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几个世界环境痼疾,人口密集聚居是少数几个似乎还行得通的途径之一。

大卫・欧文,《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已有多部作品出版。本文为瀚渺根据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中外对话》、《华商报》等对大卫・欧文的采访和报道综合编译。

上一篇:“城市大力神”集结 下一篇:太阳能飞机试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