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笔墨中绽放

时间:2022-07-27 06:54:54

我曾经在山西博物馆观看傅山的书法作品时纳闷:作为一个20年不见生人的遗民、方外之士,为什么他的字写得那么墨气华滋,这与他的隐逸生活和避世心态吻合吗?对于傅山来说真的是字如其人吗?

清初天下大乱,傅山作为隐士看到志士仁人和孤立无援的百姓一直受清政府的镇压和迫害,开始他先是为苦难的百姓治病,最后由隐士变成了斗士。然而作为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面对强大政权终归是无能为力,只能以诗文书法发出心灵深处的呐喊,表达压抑已久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诗文和书法都有一种不畏强权、敢于表现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强烈艺术个性的特点。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傅山潜心研究先秦诸子、释儒道经典,从思想上找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和坚守独立人格的力量,诗文和书法艺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60岁以后,他渐渐从“二王”、赵孟兆页、颜真卿、王铎中脱出,形成了他开阔、大气、厚重、奔放、野逸的行草面貌。他取“二王”绞转的笔法,颜真卿宽博的结体、开张的气势和长期避世修养成的一腔浩然正气,铸就了他迥异的书法艺术风格。虽然颜字结体端庄规正,用笔拘谨,但傅山是一个凭智慧学习书法的人,他善于从大处着手,不在小的细节上斤斤计较,以饱满的才情挥洒翰墨,从唐人森严的法度镣铐中挣脱出来,以灵活的笔法,飞动的体势,雷电奔涌的气势,进行自我组合。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别名甚多,有青羊庵主、丹崖翁、侨山、侨黄、朱衣道人、西北老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傅山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祖父中过进士,做过官;父亲是个贡生,以教书为业。至其父,家道中落。傅山自幼聪颖,博闻强记,深思好学,但终未取得功名。他为人耿介,青年时为营救朋友冒死三上讼书,被誉为义士。明亡后,他因参加反清活动被捕入狱,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以生还。从此,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和书画创作,不见生客。清朝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虽被当地官员举荐,但托口有病坚决不赴考。傅山埋头著述,直到78岁去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傅山与王铎并称“傅王”,同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傅山“学究天人,道兼仙释”,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还擅长医道,家境贫寒,靠行医为生。但傅山被后世称道的仍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在书法审美上他提出了“四宁四毋”,倡导书法艺术的返璞归真和“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的“天倪”论。“天倪”二字出自《庄子》“和之以天倪”。崇尚不事人工雕凿的天然之美。傅山的“天倪”说正是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他的这一审美思想在其书法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傅山与众多书家一样学书也由楷书入手。他学过元常、“二王”、《兰亭》、《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家庙》、《争座位》等,用他自己的话说“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这缘于他不谨守成法亦步亦趋刚烈倔强的独特性格。

傅山和王铎生存的年代相近,从书法创作整体风格看,他们同属晚明变革书风。傅山很欣赏王铎的书法,教育子孙写字以王铎为楷,傅山留传下来的许多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王铎书风的影子。当然这只是作品的形,而在更深层处,二人在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上又有太多的不同。王铎“独尊羲献”,傅山“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王铎“惟求日后,史上好书数行”。傅山一生主要致力于研究先秦诸子,儒释道经典。王铎“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傅山“老臂作痛,焚研久矣”。王铎委曲求全,落得“贰臣”骂名。傅山自称狂人,自署“大笑下土”,敢于拒绝当朝政权,不怕下狱坐牢。中甲诗二首曰:“三十八岁尽可死,凄凄不死复何言……蒲坐小团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为复明他报定必死的决心。王铎的书法法度森严,纵然迭宕起伏,盘旋飞舞,仍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马宗霍《岳楼笔谈》)。傅山的书法以斗士的姿态和精神竭力张扬笔墨,风雨雷电、狂飙突起,盘旋缠绕以气遮掩技的不足,不拘小节。傅山作品中有一些是可赏不易学,如《秋心无那七言诗轴》(图1)神采飞扬,笔墨纷飞,纵横交错变化无常,让初学者有无从下笔之感,估计即使让傅山本人重写也难。而王铎的作品是可仿学的,作品的创作水平也比较稳定,能够看得出法度在王铎作品中的重要位置。王铎重法度缘于王铎臣子的身份,他心里有皇权,更缘于他无奈委曲求全的性格使他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傅山作为一个方外之士、宁愿为明朝赴死的义士,其刚烈性格可想而知,这些本性使他蔑视皇权,在作品中敢于天马行空、肆意挥洒。一个人的性格和生命价值观必然也会影响到他的艺术审美。艺术是表达天性和才情的,真正的文人和艺术家有独立的人格,并不畏强权。傅山狂放不羁的性情跃然纸上,给人一种震慑心魄的力量。

傅山凭性情写字,不受法技规则的束缚,强调个性宣泄,并把这种追求推向极致。兴致好的时候尽情挥洒,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得极精彩,有时也发挥不好。笔者认为这恰恰符合艺术规律。所以,后世对傅山的书法褒贬不一。邓散木说他:“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像他的为人。”马宗霍说他:“……然草书则宕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但也有人不喜欢他的字,说他的字“粗头乱服”。傅山做人耿直、立场分明,不给为人不正的人写字,或者说他不给不喜欢的人写字。傅山最讨厌“奴气”,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作为遗民的傅山,不论为人处世还是研究学问、书画创作,字里行间都有一股孤傲不群的逸气,他借手中的笔直抒胸臆、毫不遮掩。这种清高孤绝的性格和遗民身份,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世人的尊敬。为了初学者更容易上手,这里选取傅山的《奴儿婢子七言诗轴》(图2)作为本期的赏临。而其狂草《秋心无那七言诗轴》、《摘得红梨叶》、《幽花烂漫》虽然写得很精彩,但是其天真烂漫、墨舞神飞、不拘一格的才情,让人感觉其中不可捉摸的玄妙。《秋心无那七言诗轴》线形粗细、轻重、浓淡的对比变化非常大,说明用笔提按多;结体外拓的弧形比较夸张,字里面的横折一味画圈,说明他用笔少顿挫;表面看起来傅山写得很随意,其实他“二王”帖学的功夫相当深厚,这表现在他的一些小字行书里面,对于这些,初学者往往是只学皮毛,仅知道画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画圈,就会显得俗气。由此,笔者发现一些风格独特的书家的作品反而不宜临摹,学不好会把他的特点写成一种毛病。就像生死只有一线之隔,有时好坏也只有毫厘之差。做得好就雅,做不好就俗。所以,临摹时一定要用心分析判断该如何取舍。在笔者来看,这种帖是只可赏而不宜学的。因为笔墨中荡漾的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对这样的作品要多看、多品,注意吸收它的精气神,让这种饱满飞扬的气息滋养你的心性,提升你笔墨的神采。

傅山写行书也有草书的笔意。如《读宋南渡后诸史传碑》(图3)这件作品应该算作行书,但他的行笔节奏和点画的率性极具草性。我们在一些书法展览中,常常会看到一些草书作品没有草书的笔性,而像草楷。而傅山正相反,他把行书当草书来写,这说明他诗意的性情。傅山的作品从点画、用笔到章法布局安排都不受技法的制约,一任情感宣泄、纵横缠绕,在迅疾的行笔中笔锋快速绞转,结字开阔放达,狂放不羁,表现了一个被强权压抑下的灵魂在笔墨中的绽放和呐喊。《奴儿婢子七言诗轴》笔墨相对收敛,用笔的交代处也相对清晰,易于初学者临摹,并以此来感受傅山书法的特点。

一、结字宽博开张

这件作品如傅山其他作品的风格,气势雄强、奔放,结字宽博、疏朗,但没有《秋心无那七言诗轴》那么狂放、自由和诗性。当然,作者每一次书写的心情是不同的,写出的作品也随心境变化而不同。这种宽博的造型,缘于他青年时期对颜体的研习,更缘于他的民族气节和士子风骨。他结字开阔敦厚少有错落跌宕,字距排列疏密也无大的差异,完全是平铺直叙的方式,显得厚重、坦荡、清澈。黄庭坚的字疏朗中透出一股清瘦的仙气;颜真卿的字端庄中显示着君子之正气;而傅山的字旷达疏朗而不散,开张中有一股狷介放达的灵逸之气。然而这种灵逸之气是难以学来的,这是生命在长期磨砺中的不断修行铸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某一家的笔法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学书历程,方能探究其有所取和有所不取的奥妙。

二、用笔圆转外拓

清代已有了羊毫。从傅山的线质来看似乎是略软的兼毫。他的线条很有韧劲和弹性,作品节奏在中锋的提按中绞转、变幻、行驶、回锋、翻转,始终把笔锋裹在线中间不露锋芒。锋芒和节奏只有通过墨的轻重来表现,只在字形极尽疏放中显露。傅山的线形在圆融的用笔中翻滚、牵引、缠绕,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奴儿婢子七言诗轴》的行笔节奏比《秋心无那七言诗轴》帖似乎稍慢,风采的展现上也略逊一筹。由于行笔稍慢,我们就能看清楚笔锋的走势和其中细微的变化。《奴儿婢子七言诗轴》中许多横折是外拓和绞转的笔法,外拓的用笔使结构显得开放大气。因此,不同的用笔有不同的结体章法,不同的结体、章法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杨维贞和张瑞图用的是内L的笔法,他们的结体中宫就比较紧,字形显得清瘦峻拔。而颜真卿、傅山用的是外拓绞转的笔法,他们的结体就显得厚重并有雍容之气。

三、用墨以提按表现

傅山用墨浓且重,无涨墨少淡墨。涨墨在晚明由于王铎的出现才有,清以前的书法几乎无淡墨,而现代人多用宿墨和淡墨来表现作品墨色的丰富性和节奏感。傅山作品的轻重多靠提按来表现。一般是蘸一次墨写上四五个字。如开头蘸一次墨写了“奴儿婢子”(图4)四个字,然后再蘸墨写“学家翁”(图5),每蘸一次墨的第一个字墨就会重,写到第三四个字墨自然就会少,此时,笔锋稍稍提起,线就会细,如此节奏感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件作品写得较理性,结构也较均衡,章法也相对平稳,易于临摹。

学习傅山应多从大处着手,方能写出他的大格局、襟、大才情,大气象。

上一篇:陶玺和铜玺\木玺 下一篇:商周玺印与印迹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