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水景生态设计

时间:2022-07-27 04:10:23

谈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水景生态设计

摘要:水体空间以其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感受、丰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我国城市水景建设的现状,针对城市水景生态设计展开研究,探索将科学的生态理论与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结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节约资源”为生态原则的方法,并引起人们对建设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97-02

人们对于水的情感已经超出了水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追求,水体空间以其营造出的舒适的环境感受、丰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全球关注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对水体空间环境的需求也越多,创造“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节约资源”的水体空间设计亦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水文化不断被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和建筑设计等领域,使水文化有了更多得以延伸拓展的平台和载体。正是由于水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使人们无论从外在感观刺激还是内心情感需要都有亲水性的要求。

一、水景生态设计的思想

传统水景主要指具体之利用水体造景,而现在所讨论的水景观则是指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所涉及的水体及水循环过程,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湖沼、湿地,自然降水、景观及娱乐用水,灌溉用水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还包括这些水体在城市中的循环过程。同时,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其理论依据为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持良好的水循环。本人认为:生态设计就是在提高城市水体环境质量,使人们拥有完善的城市水体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亲近水、亲近大自然,创造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具有吸引力的生态城市空间。

无论是自然或人工环境,水景的自然生态化程度对于整体景观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现代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生态设计创造更利于人们生活与享受的环境事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的理念有效的整合在水景规划设计中,遵循自然生态循环的规则,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籍以营补,创造出富有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水景。基于我国城市水景建设的现状,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出一种由科学的生态理论与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并引起人们对建设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重视。

二、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生态设计发展形态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大家的理解是广场或公园等开放空间,其实公共空间并非有一个广场就必然成为公共空间,它应该是由实际运动的互动、分享关系网络所组成,法国城市艺术家卡特琳・格鲁认为“真正的公共空间不是实体的空间,而是人们群体的动员,以及这些行动、发言的人,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所以面对大家随即可滞留的区域,都希望能够感到亲密和安全,感到自然与舒适,人们舒适与否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是亲水的需要是先天的,生而有之的,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成为一种心灵本体的需要。

在水景设计发展的历程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在现代城市中有很多成功或让人难忘的水景空间,它们所带来的效益使得整个城市环境地位得到提升,然而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也会思考水的由来与资源的珍贵性,尤其中国存在的水资源不平衡性比如2010年就在中国的南方正在抗洪救灾的时候,在一个远离我们新闻视线荒凉的西北,正在忍受严重的旱情。水资源如此不平衡导致了对于城市水景设计的地域性与限制性,也更使我们思考探究如何设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水景。

三、城市水景生态设计方法与体现

我们能看到很多城市的水景建立后并没有很好的使用与利用,很多设计意念与治理方式不协调,水体构造不完善,水体的防渗处理问题诸多,水景空间成为一片旱地荒废区或死水区,生动自然、美丽的水景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面对现代城市水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将科学的生态理论与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结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节约资源”为生态原则的方法,设计适合的而不是设计美观的水景,创造以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为基础,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生态特征,通过景观建设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才是正确的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

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也渴望能参与到其中,而不光是作为一个游客。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与观赏价值外,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可参与性与安全性,在设计中增添适合用景与看景并重的结合点,如水景与场景因素的结合包括绿地、休憩区域等细部的规划设计,与人的接触更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性,对于环境有更亲密的认知,同时必须注意保障亲水者特别是儿童的安全,要充分考虑到水深、岸坡设计、临水防护与警示设施,把生态规划放在首位,避免大面积的亲水与赏水等活动设施的建造,让人们能够更安全及亲密的与自然接触,回归大自然,体会生态自然所带来的优美环境。

(二)因地制宜,节约资源

水景设计要考虑当地地区的地域条件、气候特征、降雨特点、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自然降水少而水蒸发消耗量大,同时地下水位低,水渗漏问题比较严重。北方的四季气候和温差,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广场、公园水景区域就成为闲置空地,导致人们待在室内隔窗观水而少亲水,使水景缺乏亲密感和人性化。所以在水景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在生态设计水景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地域条件,由气候与降水因素而设计如旱喷或与绿化结合的水景,在冬季时的观景与亲水的趣味性,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利用与中水再循环,减少水源的投资与消耗,更好的做到恢复自然,节约资源。

(三)充分利用水生植物

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多姿的喷泉、精美的驳岸,五光十色的旱泉,虽然为城市带来些许现代气息,但却切断了水与土地、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管是我国北方或南方地区都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水景生态环境,我们的建设是不可逆的行为,不能一味的建造而忽略水景的本质。水景依水生植物而存,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里缺乏绿色植物映衬的干池底和水面,缺少生气与亲密感。生态水景的营造离不开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仅能美化水面景观,在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水资源不断缺乏,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是丰富景观,改善水体的根本之路。

四、结语

现阶段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适用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生态设计理论基础,把对切实有利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水景生态融汇到景观设计的细节规划中去。因此,我国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还需要做很多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现在,人们的观念不断进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渐渐被人们关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水景必然会焕发生态之美、自然之美、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 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试论现代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 下一篇:功利主义对人的影响的伦理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