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回归: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然之径

时间:2022-07-26 09:45:03

异化与回归: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然之径

摘 要:现实地看,许多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存在异化现象,如教学与科研的各自价值取向背离,科研成教师业绩评价的“主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攀升使教学更加边缘化,教学经费固定性与科研经费机动性进一步催化教学与科研合理关系的偏离。其原因有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向,科研教学管理理念的“功利化”等因素。纠偏的途径包括: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合理定位教学与科研,促使教学与科研协同管理,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科研;教师业绩评价;协同管理

作者简介:兰春(1969-),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职教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职业院校科研能力提升与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编号:201402Y35),主持人:陈保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38-04

大学的功能之重聚焦于教学与科研大抵始于19世纪初起德国洪堡的理念及柏林大学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大学的使命在于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包括我国大学在内的世界范围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们将视线面对现实,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与科研”的定位受到挑战,特别当我们关注我国职业院校,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定位被异化,既阻滞了教学也遏制了科研,造成轻教学、重科研;教学软指标而科研硬框框,更进一步造成科研泡沫化、市场化和学术不端现象并存。本文在开列教学与科研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探析问题的致因,并着重分析问题的化解途径。

一、职业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现象

“异化”作为哲学用语,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为同自己对立的东西。本文指在一些职业院校中由于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使科研与教学都受到严重影响,与最初的构想南辕北辙,甚至成为在某种意义上的“破坏因素”。

现在的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中专升格,即“三改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职业学校。起初,职业院校对科研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教师搞科研也更多的是“自在之为”或“职称驱动”。自2011年召开首届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倡导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以来,职业院校大兴开展科研之风[1]。在机制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将科研任务纳入全员绩效考核设计中。并成为考核教师是否合格的硬件。依笔者看来,职业院校如果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定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但现实地看许多院校出现了异化现象,这是需要职业院校厘清与调控的。其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背离

许多职业院校在内涵建设,争创一流、示范、骨干、品牌、特色等理念的影响下,将科研作为制胜的“法宝”,将追求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任务传导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许多教师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争取多立项,由此势必牵扯了教学精力。同时,许多情形是由于缺乏纯粹地科学精神和研究素养,致使在结题时集中拼凑材料,制造出大量缺乏价值的成果。科研上泡沫浮夸,教学上精力被瓜分,导致“两败俱伤”。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科研内容偏移“正轨”。职业院校科研的优势与目标重心应是技术应用型的、技术服务与咨询型的,适宜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并要有利于教学。可是,许多科研项目既与科研、生产一线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无关,也与教学本身无关,客观上导致科研与教学、区域经济等割裂开来。

(二)科研成教师业绩评价的“主宰”

随着科研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绩效量化考核指标,科研在教师的考核和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来说,科研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教学工作表面上是硬任务,因不便于量化,形成软评价;科研工作表面上是软任务,因便于量化,形成硬评价。从时效上讲,科研业绩时效长,而教学业绩时效短。科研成果署名是个人,不管何时何地,只要遇上考核、奖励、评职称和升职等都可以用上,而教学工作很难得到适当的评价。这就导致科研业绩成为“主宰”教师全部工作业绩的指挥棒。由此决定了教师工作业绩的优劣大体上可以用科研指标来衡量的事实,而教学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边缘化的东西了。

(三)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攀升愈加使教学边缘化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职业院校的招生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却明显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导致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此时,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量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可硬性的科研任务并未减少反而也随之增加。而且许多职业院校还逐年提高“科研GDP”的指标,制定更具“诱人”的激励和奖励办法,以致有些科研奖金数倍于教师上课所得。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同时增加使两者在时间与精力上面难免就会存在着冲突。于是,教师通过权衡利弊,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上,而将日常教学工作作为“兼职”,尤其是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工作上敷衍了事。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教学经费固定性与科研经费机动性进一步催化教学与科研合理关系的偏离

一般说来,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按在校生人数或办学规模由国家直接拨款。在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下拨款经费就相对固定,不会大幅增加或减少。拨款经费多少主要与人数成正比,教学质量高低差异并不影响拨款经费。而一些专项拨款,如国家级和省级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课题等项目则先由职业院校申报,经过评审通过后才能立项。若立上项就意味着该所职业院校能获得数额不菲的专项经费,其办学经费就比较充足。申报这些项目都是要求学校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为了让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职业院校只有采取措施应对这种固定与机动的拨款机制。造成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发生变化,科研不断受到重视,而教学却进一步受到冷遇。

二、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原因探析

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失衡关系所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功利化倾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学业绩难以在短期显现,再加之一些院校的错误导向等,教师的价值取向自然就维系于科研业绩的“盲目攀高”。这种功利化影响下的科研工作看似成果丰硕,但现实是尽管论文数量、科研立项很多,可原创性成果和社会价值较大成果却鲜有出现,反而牵扯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势必减少。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许多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重压下,时常在时间与精力上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倦怠情绪。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从管理视角看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客观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偏向科研

许多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而是一味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因追求科研成果而造成绩效考核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和谐。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要求,教师既要承担定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定量与定性兼具的相应级别课题与论文的科研任务。这种只重结果不问过程,只讲成功不许失败的科研要求是明显违背科研规律的。教师处在这样的教学与学术环境中,面临来自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观察发现,许多院校在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上明显存在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例如,教学方面的要求与项目偏少,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多为定性的,而科研方面的要求不仅项目丰富,且等级划分明晰,对科研“质量”与“档次”赋予量化分值。科研评价只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为准,没有考虑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教学评价则只看教师是否完成工作量,是否遵守了教学秩序。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体系致使教师的教学评价难以科学有效,而对科研评价却只重科研表面不重科研实质。

(二)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竞争焦点系于科研

随着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逐渐深入,许多院校开始将科研作为内涵建设的切入点。这就形成了院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教学方面,而且更体现在科研实力方面。科研强的院校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以此可以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争取更多资源。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学校将科研作为强校的重要举措,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愈演愈烈。

在现实中,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争示范校、骨干校、特色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和科研项目等上。学校的科研实力是决定许多项目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为了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声誉,抓科研成为重中之重的要务。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同样要把科研作为竞争的“利器”。一是科研任务是学校明文要求的,完成科研基本任战淌Σ拍茉诩ㄐЭ己酥写锉辏欢是教师之间要为岗位聘任,晋级展开竞争,科研成果数量越多,级别越高,获得聘任和晋级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可。

(三)科研管理理念的功利化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搞科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学校究竟为了什么要求教师搞科研和教师为了什么搞科研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在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并在争示范校、骨干校或其它项目等中起到作用,学校要的是科研的数量和等级以及由此得到的实际价值,至于科研的内在品质并不关心。这种通过强化科研实现诉求的方式只能强化职业院校科研的功利化倾向并使之泛化。

(四)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

如今,教师不管是评哪一级的职称,都要有拿科研当“硬通货”,并且科研的必备条件还逐年加码。如原来某教师的科研成果符合评教授的条件,现在只符合评副教授的入门条件了。年轻教师只要一到校就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就要着手准备科研,而且要多多益善。这种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致使教师在不受教学质量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高一级职称,而没有课题、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的教师,即使教学再好也无济于事。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职称奋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在教学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三、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纠偏的回归路径

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从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和完善措施上创造有利条件。职业院校不能照搬、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应该首先做好定位,然后再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实现教学科研关系的恰切与协调。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师以教学质量为本,以科研促教学,引导教师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政策。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业绩和成果,要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首要条件,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同时,教师评价制度也应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关系。学校评价教师时,就应该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而不是使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博弈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价体系要能全面反映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是否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重视科研,应该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准对学校进行科学评价。

(二)合理定位教学与科研

职业院校教育目标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定位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其中心工作。职业院校教师必须首先安心于教学,科研的重心必须服务于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科研应侧重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个方面。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是推动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职业院校要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产学合作的优势,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或成果转化为项目,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将价值评价与对学校发展,特别是对教学的改革及促进作用作为指标,改变只以发文刊物、项目来源等作为考量指标,对有价值的成果大力推广。

(三)对教学与科研进行协同管理

从职业院校管理者的角度上讲,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之间能否搭建起和谐、共赢的关系,改革管理方式是关键。改变过去教学管理部门只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只管科研的条块管理方式,应实行协同管理方式。将教学与科研纳入到一个管理体系中。做到:一是职业院校可以统筹安排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合理分配教师投入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精力,实现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良性循环,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二是职业院校可以制定协同管理措施,从教学与科研的性质和内容上进行相关度分析,以检验科研能否反哺教学或是教学能否促进科研,改变过去因教学与科研分别管理而产生的应付式教学,以及低水平、无关性的科研。因此,协同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师觉得,从事科研不仅不会成为教学的负担,还能够发挥教学指向的作用;而从事教学也并非单纯的教育活动,可以成为教师科研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另外,还要遵循科研规律,科学研究不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也不要只重结果,不问过程,总之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违背科研规律。

(四)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要集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于一体,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应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研究;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研究;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等[3]。职业院校还要发挥办学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为突破,面向地方行业、产业,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目、找课题,开展技术报务。如果以产学研一体的理念引导教师,则科研活动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相反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因此,为了避免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以及特点,将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进共同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孙毅颖.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2-95.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55.

[3]罗星海.高职院校“十三五”科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4-20.

[4]刘云.高校教学和科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8-139.

[5]范守信.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教学研究,2004(4):317-319.

上一篇:测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下一篇: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