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范文

时间:2023-02-23 03:11:10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关系;同化劳动;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与同化劳动的内涵

(一)异化劳动。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劳动也必然是社会性的劳动,劳动产品总体上也理应属于整个社会。但是,由于人类内部群体、个体之间差异及其相对应利益分离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也就出现了分化和分离,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不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且反过来成为统治劳动者的外在力量――这就是劳动的异化[1]。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劳动者活动本身的异化;(3)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也即劳动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当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及自己的劳动相异化,那么这些产品和活动就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剥削压迫他们的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异化造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扭曲的社会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是这一社会形态下劳动关系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劳动者与资本家分工的严重对抗是其直接原因。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同时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速发展。

(二)同化劳动。劳动的同化与异化是构成劳动的二重化的两个方面,劳动关系的同化与异化则相互补充、相互刺激,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平稳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劳动同化”这个概念,但在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明确的关于异化劳动的对立面――同化劳动的思想,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劳动和劳动产品同人的存在与发展相统一,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着人的需要并促进人的发展。②劳动者个人利益于社会利益一致,劳动者从劳动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实现了个人价值,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③这种劳动的特征是社会性、科学性与创造性三位一体。马克思将吸引人的、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劳动称为“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 并指出“把劳动单纯看作牺牲,这纯粹是消极的规定”[2]。

二、异化劳动与同化劳动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异化劳动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达到了顶峰。从人对社会的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且以事实上的不平等作为社会化的前提。在这种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互相对立的社会关系中,工人劳动与其劳动条件相分离,劳动者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都不可能归属于自己,工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付给资本家,而与此同时资本家便将工人辛苦劳动而得的产品统统占有,因此可以说劳动的本质是完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日渐成熟以后,资本家意识到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与劳动者的关系协调,提倡解放劳动者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和劳动激情为社会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中也有着同化的一面。但我们应当看到,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不被消灭,异化劳动就永远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同化劳动只能局部地、表面地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异化劳动的私有制基础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状态,实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上的一致,因而社会的本质是同化劳动,同化在劳动关系领域应当占领着主导地位[3]。我国目前虽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劳动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异化因素,但这不能否定我国在改善劳动关系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限制资本的同时对劳动者的权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和维护,劳动者逐渐从劳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脱离出来,开始从劳动中获取乐趣并追求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当然,我国的劳动同化水平还比较低,还不能达到威廉姆森设想的“所有的职工成为投资人,享有所有者的一切权利”这种绝对理想的劳动关系。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以及同化劳动关系的完全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劳动同化是我们正在努力并将长期追求的利益状态。

三、异化劳动与同化劳动理论给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启示

第一,极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将劳动者的劳动从简单的、机械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劳动者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体会到自由与幸福。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式的劳动分工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因此部分劳动者还被迫作为机器的附属品被束缚在狭小的工作岗位上从事着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劳动,具有某些异化劳动的特征。但这种状态是我国处于特定生产力水平下必然存在的状态,也是向劳动关系的完全同化转变的必经阶段。这种状况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这种状态必然会被具有高度科学性与创造性的同化劳动所取代。

第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易为异化劳动的发展提供土壤,需要我们随时保持警惕。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产品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而市场经济又崇尚效率、注重刺激,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加上我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些都极易引发劳动关系的异化。我们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走和谐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抵制中国漫长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及改革开放吸收来的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负面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生活中出现的官员、个人拜金等现象,维护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纯洁性。

第三,正确理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现实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分配领域中的弊病使部分劳动者的劳动与其报酬不相符合,这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酿成祸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这种非本质、非主流的局部性对立关系,带有异化劳动相类似的特点。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劳动关系,逐渐弱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

综上所述,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表现,同化劳动是劳动理念中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异化劳动却始终真实地伴随在人对社会关系的领域中,并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高度发达以及受传统封建文化等的影响,在局部劳动关系领域还存在着少许类似异化劳动的现象。只有科学认识劳动关系中的同化与异化现象,才能更好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将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易小明.异化劳动理论的几个相关问题――从差异角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5:113.

异化劳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乎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技术异化是独立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异化。

3.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增值的使命。

5.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独立,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H.Inthebeginningwasthedeed:reflectionsonthepassageoffaust[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090.

[3]FeenbergA.Alternativemodernity:thetechnicalturninphilosophyandsocialtheory[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5:79-86.

[4]毛勒堂,董美珍.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2):5-7.

[5]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0.

[6]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异化劳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收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其中异化劳动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之前,像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哲学家都曾使用过异化这一概念。但在《手稿》中,马克思用唯物主义充实和阐述了异化概念,不仅把它作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借助它来思考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复杂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现象,是主体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所创造的对象变成一种异己的东西,成为不依赖于主体的一种独立的力量同主体相对立。这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主体。主体创造了对象又丧失了对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达到了最高峰,马克思在《手稿》中大致论述了四种异化现象: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对立。“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也正比例地落价。”[1](P44)“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强大,他本身、他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1](P45)这也就是物的异化,即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指出:“对对象的占有表现为异化到这种程度,以致劳动者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便越少,并且越加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1](P45)这样就会导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1](P46)第二,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生产的结果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行为本身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的结果”[1](P47)这种异化是其他异化现象的根源。“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1](P47)“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力;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劳动者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能力,他个人的生活,就是掉转头来反对他自身的、不依赖于他的、不属于他的活动。”[1](P47)以上两方面造成的后果就是第三个现象,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对立。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表现在“人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自觉”是指摆脱了本能和肉体上需要的状态以后,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而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结果,人(劳动者)知识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至多还在家居打扮等等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P48)第四,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1](P51)这就是说,产品、劳动及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

在私有制的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动,人和对象的关系仅仅变成了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时,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时,或者当我们直接享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 ,和这条件相适应,人的感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为这一切感觉的简单的异化即拥有感所代替。”[1](P77)人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切感觉,只有拥有感这一种感觉得到发展,于是人的感觉也同人的本质一样被异化出去,人的感觉显得极端贫乏。

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使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呢?马克思在《手稿》中作过的经典的论述:“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1](P46)事实可以告诉我们,异化劳动一方面具有肯定的意义,可以创造出美的产品;另一方面具有否定的意义,在生产美的同时又摧残美,制造丑的东西。异化劳动具有矛盾二重性的原因在于异化劳动本身就具有“积极”和“消极”二种作用。而这两种作用,又是由于异化劳动同时具有“对象化”和“异化”两种特性所决定的。其“对象化”特征表现为积极的作用,决定了异化劳动具有肯定的意义,创造了大量的“珍品”、“宫殿”,可以创造美;反过来,其“异化”特征表现为消极的作用,给劳动者带来了“畸形”、“愚钝”和“痴呆”的后果。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按照他的观点,正因为异化劳动是对人的本质的摧残和否定,所以,要达到人的本质的解放,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1](P43)“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人的生活的确立,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亦即社会存在的复归”[1](P74)这段话表明只有通过客观社会条件的变革,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随着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积极的扬弃,人的异化会逐渐消除,人也得到了解放,“私有财产的废除,意味着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废除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变成了人的”[1](P78),“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1](P77)在扬弃了一切异化之后,人的生命活动重新得到肯定,人的本质得到复归,与此相伴随的是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助教;辽宁;大连;116650)

参考文献:

异化劳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5-01

在近现代哲学演进过程中,曾有一些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异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是一个核心的概念,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十分迅速,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舞台。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时间基础,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的扬弃与根本变革私有制联系了起来,为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那么,什么是“异化”呢?对于异化,一些现代哲学家还有其他解释,但主旨是相近的:都认为异化是对象化、物化的发展,是由人创造其他物而其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简单来说,“异化”主要是人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外在力量。在现实生说中,如果人们表现的不太“正常”或许就会说“变异”“异化了”。那么这种不正常的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稍晚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分工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是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当分工出现,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特殊的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比如如果一个教师,那么他的工作环境就是学校,如果是一个工人,那么他的工作环境就是工厂。人们被固定在某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并没有力量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想要的生活,这渐渐让人变得不自由,变得受束缚。

分工的不断精细化使得一部分人必须在特殊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其他方面就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这样异化劳动就产生了。分工使得人们变得不自由,增强了人们对其他人的依赖。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自觉的劳动,但是事实确是劳动变得异化了。那么异化劳动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在《手稿》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劳动者同他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是人们为了体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劳动的产品是这种价值的表现方式。人们看到自己的劳动使事物发生改变本来应当是一种满足和喜悦之情,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的生活越贫穷,处境越艰难,劳动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

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异化。劳动不是因为喜欢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是为了生存,那么劳动就变得痛苦,因为它不是自愿的,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在下班后才会去放松娱乐,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那么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异化。因为目的本身异化所以达到目的的手段也是异化的。

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格拉曾经这样评价人的尊贵,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思想,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人是为了实现自己才努力的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如果工人不努力工作他有可能不能够养活自己,这是可悲的,由于这样他不可能不感到失落与悲伤,因为他的努力是现实环境造成的,不是出于自己的自愿。一方面工作时要不断的遭到资本家的压榨,一方面还要担心自己随时丢掉工作,无疑谈不上自由,更谈不上幸福。

四、劳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不再孤单,让人们更幸福的生活。社会没有足够的财富来分给众多的民众,人们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愿望必然会使得人们会去竞争,会去努力得到多于自己需要的财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温和的友爱式的关系,而是时时刻刻充满竞争的关系,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与人变得冷漠,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没有心思考虑那些形而上的感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异化的现象,比如当官的应该为民做主,但实际情况确是人们害怕当官的,因为知道自己是惹不起的;比如医生应该为病人服务,但是有的医生却向本就不太富裕的老百姓收要红包;比如老师应该关心学生,但是频频爆出虐童事件让人惊心;比如宿舍室友应该互相关爱,相互理解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室友投毒杀害舍友,结果竟然是为了一些小事。也许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懂得了明哲保身,懂得枪打出头鸟,懂得人云亦云,懂得不那么标新立异,只要和大家一样就可以,但是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幸福,只有自己摆脱这种“被异化”的心理,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许这样的道路很困难,但是只有迈出第一步的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精彩。愿你我都能挣脱“异化”的缰绳,踏上幸福的征程。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82.

[2]杨奎森.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M].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异化劳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异化; 共产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深入推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可行的理论基点。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思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实践、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等相结合,为全世界人类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它既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后而获得的新突破,既是马克思对以往“异化”概念的积极扬弃,也是马克思创立崭新的唯物世界观的第一块里程碑,并具有深远的理论影响和现实意义。因而搞清“异化”概念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合理内核,是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首要前提。

1.黑格尔的“精神异化”

在黑格尔的论著中,他把“异化”概念看作是“对象化”“外化”的同义词,甚至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异化”还具有“进化”“过程”等肯定性的意义――“绝对精神”正是在“异化”力量的推动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之中展现自身,并最终完成向自身的回归。因此“异化”概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至整个哲学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扬弃异化体现着精神领域内否定之否定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是在“过程”中,黑格尔哲学所蕴含的辩证法、批判性与革命性才可能展现出来,而异化正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异化”理论“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 “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领域的批判的要素” 是一部“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著作。

2.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身,必然地把自己“异化”为物质世界;正是在这种存在与本质的对立中,“绝对精神”认识到对象的精神本质,从而实现自身。因此,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等同于“宗教”,“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对黑格尔哲学的宗教本质及其“异化”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才真正开始的,并最后由马克思来完成的。费尔巴哈指出:对宗教的批判也就是对一切(黑格尔等)思辩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说:“思辩哲学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理性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思辩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费尔巴哈哲学帝宗教神学、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批判还是不彻底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种“宗教和神学的恢复”,而且还没有确立“实践”原则,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正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

二、马克思之后西方异化理论

马克思《手稿》被誉为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批判的“第一手稿”,它为后来马克思批判现实世界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即异化――批判思维的模式。而且,批判与怀疑精神始终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马克思更明确地表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性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更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异化”思维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内化、提升为一种思维方法论――“异化”思维方式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维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被“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于是“见物不见人”,对物的崇拜也就产生了。马克思正是采用了“异化”思维的方式、从最简单的现象“商品”开始分析,政治经济学从表面上是研究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而实际上却是同物结合着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揭露“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是人被“商品”所“物化”即“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同时也是“劳动者同其劳动本身的异化”,最终必然是“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拜物教”、私有财产、“异化的人”、分工与所有制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总之,马克思哲学真正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 始终体现着它自身特有的“异化”思维的批判精神。

2.“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西方的批判理论家仍然坚持人道主义和抽象批判哲学的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尤以发迹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他们称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3]贺来.《哲学: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和核心》,《哲学动态》,2003

作者简介:

叶浩然(1988~)汉族,辽宁省铁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异化劳动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 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 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 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 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 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 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 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 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 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 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 乎成了 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 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 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 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 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 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 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 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 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 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 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 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 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 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 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 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 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 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 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 ”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 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 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 会异化 ,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 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 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 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 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 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 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 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 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 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 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 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 四个基本规定。

1.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 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 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 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 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 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 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 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 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 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 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 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 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 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 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 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 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 器。

4. 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 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 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 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 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 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 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 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 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 技术异化是独立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 ,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 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 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 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 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 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 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 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 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 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 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 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 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 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 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 问题, 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 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 异化。

3. 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 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 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 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 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 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 身增 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 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 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 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 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 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 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 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 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 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 增值的使命。

5. 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 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 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 ,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独立,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 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 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 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 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 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 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 ]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 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 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 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 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 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 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 ,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 ,“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 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 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 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 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 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 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 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 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 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 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 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 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 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 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 h.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 reflections on the p assage of faust[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 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1090.

[3]feenberg a. alternative modernity: 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 osophy and social theory[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79-86.

[4]毛勒堂,董美珍. 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 003,20(2):5-7.

[5]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10.

[6]韩孝成. 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 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 2005:14.

[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异化劳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异化 实践 哲学革命 思想

人是唯一自觉其为类的存在物,也是唯一有意识地同类相残的存在物;人只有从人那里才能够得到爱,人也正是从人那里才能学到恨;人只有通过对对象世界的创造才能肯定自己,人也正是由于对对象世界的创造才失掉了自己……因此,没有比人和人的世界更容易让人理解的了,也没有比人和人的世界更让人感到神秘莫测的了。于是,人对于人和人的世界的种种解释,从一定角度说又成了对人和人的世界的真实面目的遮蔽。

劳动与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地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是马克思通过一系列曲折道路才找到的社会实践中的人。将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劳动异化的主体来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第一,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矛盾和历史事件,都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①“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第二,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一样,它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创造,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永恒实体,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是纯粹的、偶然事件的堆集,其自身有着客观的运动规律。

普遍劳动及其产物本来应当具有全社会的普遍规定性,然而事实上却只有私有财产的狭隘性,并且人本身也被当成了私有财产的规定,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正是由于“启蒙国民经济学”即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私有财产的各种矛盾归结为人及其劳动,才促使人们意识到私有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源自于人们自身的相互关系、源自于人的劳动的异化,从而才有助于人们揭示劳动和私有财产(包括资本和地产)的矛盾的根源以及矛盾发展的结局。基于这一看法,马克思历史地评价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功过是非:如果说上述国民经济学是在承认人、人的独立性、自我活动等的假象的前提下开始,并由于把私有财产转为人自身的本质而能够不再束缚于作为存在于人之外的本质的私有财产的那些地方性的、民族的等的规定,从而使一种世界主义的、普遍的、摧毁一切界限和束缚的能量发展起来,以便自己作为唯一的政策、普遍性、界限和束缚取而代之――那么,国民经济学在它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抛弃这种伪善性,而使自己的犬儒主义充分表现出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资本、地产是分别属于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并且是分别给他们带来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收入来源。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把劳动、资本、地产的分离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他们论证了这三者通过商品交换而形成社会生产并最终导致分配的过程:工人提供劳动,资本家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并使其作用于土地和其他劳动对象,于是,劳动便成了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工人和资本家作为提供和推动劳动的生产阶级,理应分别获得工资和利润,而属于非生产阶级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则是从生产阶级那里即从工人和农业资本家那里攫取的一份财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李嘉图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肯定了工人和资本家获取工资和利润的正当性,批判了封建地产的剥削。但是,对于工人和资本家来说,这一理论研究的结论早就存在于作为研究前提的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之中,而研究本身并没有说明作为前提的劳动和资本的分离。既然劳动和资本的分离被当作是“原始状态”的事实,这当然也就解答不了劳动创造财富而资本却带来利润的尖锐矛盾。按照他们的理论,劳动创造一切,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因而,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应属于工人,工人应当成为自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

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

劳动和异化这两个范畴,分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哲学在理论上的贡献;而将这两个范畴有机地统一为异化劳动范畴,借以表示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并从而实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的扬弃,则是马克思运用实证的批判的方法,研究私有制社会经验事实中基本矛盾的结果。

在私有制下,人的劳动产品,人的生产过程,人的类本质都被异化,那么,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呢?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同他相对立,那它一定属于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劳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劳动必定给另一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③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其实,这个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力量。马克思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关系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④到此,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层层剥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性关系终于凸现出来。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雏形

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它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路径:一是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逻辑;二是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预先设置了一个理想的人性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现实社会则是这一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异化,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异化劳动的扬弃和“类本质”在人身上的复归。马克思走的是“理想人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这一典型的费尔巴哈三段论公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使得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与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劳动异化思想已经具有了“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雏形。

第一,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最大功绩是了黑格尔异化理论中的“绝对精神”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的异化主体地位,从而为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出发点。但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在历史之外进行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无关,与具体的历史条件无关,与阶级和阶级斗争无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被各种社会关系所规定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异化了自己的本质。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把异化引进了具有一定历史形态的物质生产领域。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中,异化的主体是从事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异化发生在生产劳动中,劳动的结果表现为物质产品,劳动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劳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关系。总之,在马克思那里,异化不是主观意识的过程,而是客观的物质过程;不是主体的主观感觉和心理体验,而是统治他们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这是异化理论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劳动异化理论表明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黑格尔的超越,其根本的标志就是马克思以客观的现实的生产劳动取代黑格尔思辨的抽象的精神逻辑,这意味着黑格尔的虚假的主客体统一的“象牙之塔”彻底倒塌,代之而起的是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根基的主客体的真实的统一。

第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消除孕育着一种实践的观点。我们知道,在黑格尔那里,人被认为是不应当异化的,因为在异化中人是不自由的,只有“返回自身”,精神才能认识自己、确立自己。克服异化的办法是“精神消融法”,即异化的克服要依靠纯观念的斗争来完成,而实践则完全被排斥在思考范围之外。

马克思认为,人是不应当被异化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领域中发生的异化,人不仅与自己的产品,而且与劳动活动本身、与自己的类本质、与人都发生了异化。既然异化发生在人的生产劳动中,那么,异化现象的消除就不应该到所谓人类永恒不变的本体中去寻找,也不应该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去寻找,而是应该到社会历史中去寻找,到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异化发生在历史中,发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因此,克服异化的条件也只能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来创造。批判异化,从而最终消灭异化,不应该站在人类之外,而只能从人类活动的本身去批判产生异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消灭那奴役人、统治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一种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制度,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类实践本身的发展和自觉的斗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30~31页。

异化劳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于“异化”,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然而,“异化”这一范畴的使用,却不开始于马克思。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就已经开始使用“异化”一词。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和权力的考虑,不得不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将一部分权力转让给一些人或者会议,由这些人或者会议来行使这些权利,以规范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权力的转让就被称之为“异化”。在霍布斯之后,卢梭、费希特等人也在各自的著作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但是“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使用,则开始于黑格尔。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归之于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和扬弃进而达到自我综合的过程,异化也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哲学的涵义。

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综合各家的成果,加以批判和改造,也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理论得到了最完备的表述。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出发,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前提的非批判性和思维方法的循环论证,并结合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诠释。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已经不再是人的本质,人的劳动也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异化。这种异化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已经不再属于劳动者,而与劳动者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力量越强大,他自己就越虚弱。马克思这样概括的说道:“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们在劳动中应该得到一种幸福和满足。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以至于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在他劳动之时则如坐针毡。

三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而类的生活在物质方面就表现为人与自然界的不可分离,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但是人的异化劳动,却将这种类的生活剥夺了,使它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说:“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因为当人与自己的本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其他的人也一样和他相对立了。而且作为异己存在物的劳动产品,并不是为神灵或者说自然界所享受,真正的享受者只能是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也必然会就产生一种对立。

在这四重异化之下,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劳动本身、与自己的类本质和其他的人都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之下,人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人成为了劳动的奴隶。

从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对立开始,劳动者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极端困苦的境地。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客体的实力越强大,主体的处境就越艰难。所以“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当劳动不再是劳动者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时候,劳动带给他的只能是来自肉体的劳累和来自精神的煎熬。当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被另外一些人占有的时候,就产生了两样东西:资本家和私有财产。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出于对私有财产的不断追求,资本家们更加残酷的剥削无产的劳动者,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变得愈加艰难了。

但是,异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我们看到它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碍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肯定它在推动历史发展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异化产生了私有财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本家的为了追求更多利益而革新机器设备也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异化进行有保留的批判,即扬弃。

如果说资本主义下的四重异化给人的本质带来的是一种扭曲,那么扬弃这种异化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扬弃异化劳动就成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对此,马克思也有相关的叙述,他曾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劳动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扬弃异化劳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然而,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它的实现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劳动被异化的真正面目才能显现出来,被资本家掩盖的剥削真相才会被暴露。但是,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这样那样的异化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对于异化劳动的扬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该如何扬弃异化劳动呢、发展共产主义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经济建设上,我们要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只有当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人都能够享有充足的资源,人们不再需要出于对生计的考虑而不得不做一些与自己的本质不符合的事情,劳动才不再是人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成为了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人们在劳动中得到幸福和满足,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然后我们才有可能扬弃异化,不断的向共产主义社会靠近。

在社会建设上,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相处,每一个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作为制度上支撑。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的制度文明建设。所谓制度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对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加以合理协调和平衡,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整合,避免利益冲突和社会力量的内耗,保证社会公正。从而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个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不断扬弃异化的过程。

如果说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产物,那扬弃异化劳动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扬弃,也是对共产主义的一种靠近。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异化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的长期性,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工作的艰巨性。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坚信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所以,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协同创新,坚定不移的扬弃异化劳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异化劳动范文第9篇

关键词:《手稿》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一、异化劳动的定义

“异化劳动”由“异化”和“劳动”两部分构成。“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是从黑格尔开始的。在他那里,异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分裂,即“绝对精神”自否定的必经环节。而“劳动”作为经济范畴,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的。斯密的“劳动”概念在国民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马克思认为, 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 是人的类本质, 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 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所谓异化劳动, 即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作为异于劳动者的存在物存在, 而不属于劳动者。

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异化劳动”的内涵即其四个规定: 在劳动结果上,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前两个规定是实证的经济学分析,后两个则是基于人本学逻辑的推论。“异化劳动”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劳动,“异化劳动”的主体是工人,即“无产阶级”,而不是所有私有制社会的劳动者。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一无所有,因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他赖以为生的惟一选择。他们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即使其成为作为“人”的人。

马克思通过《手稿》分析了劳动异化概念, 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学说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 使工人从令人屈辱的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 而只有工人的解放才是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点, 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分析就能十分明显看得出来。

二、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对私有财产问题是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课题,分析《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间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1844年以前的马克思,还有助于我们理1844年以后的马克思。马克思不仅是思想家, 同时也是革命家,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事业。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消灭私有财产。所以,现实的斗争需要马克思研究私有财产问题。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提法是否意味“异化劳动”的外延是所有私有制社会呢?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马克思追问私有制起源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入手,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最高、最后阶段,它包含了此前一切私有制的残片、因素以及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后来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透过它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私有制形式。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的关系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首先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事实,私有财产出发. 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异化劳动的揭示, 找到了消除私有财产的道路,即共产主义。正是根据马克思的研究逻辑, 我们才强调私有财产问题在《手稿》中的重要意义。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私有财产问题与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的关系。异化劳动理论是贯穿于《手稿》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正是运用这种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私有财产问题, 考察私有财产的产生和发展, 证明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暂时性质, 最终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共产主义的实质就是消灭私有财产。

三、消灭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运动的本质,述说了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 就必须首先消灭导致劳动异化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基础, 这就是马克思分析劳动异化的目的所在。

马克思坚信, 作为人类不平等之产物和极端表现的异化劳动绝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可能永恒存在。他在《手稿》中既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起源问题,也揭示了异化劳动必然灭亡的未来命运及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途径。在他那里,“消灭异化劳动”,实质上就是要消除劳动的“异化” 性质, 恢复人类劳动原初具有的自由特性,进而实现劳动者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异化劳动的存在是剥削阶级榨取物质财富的前提, 作为统治者的剥削阶级必然要利用政治暴力手段来维持其存在, 因此消灭异化劳动必然要以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政治运动为前提。

异化劳动的消亡意味着劳动者的解放, 他不再是从前那个被剥削、被奴役的对象, 而成了劳动条件与劳动成果的拥有者、支配者, 他的劳动摆脱了不自由、受强制的特征, 重新成了充分展现其能动性、创造力的自由自觉活动。随着剥削制度的废除、异化劳动的消亡、劳动者的解放及人人成为劳动者, 全人类的解放亦得以实现。

四、辩证的看异化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给劳动者造成的不幸、这种劳动对劳动者的无情摧残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在他看来,这种劳动形式显然是应加以严厉谴责和批判的。剥削阶级压迫劳动者,使他们丧失人生自由,从而满足自身的利益。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未因为异化劳动的不正义性而对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 也就是工业, 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可以看出, 他对人类工业的历史及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虽然造成了对劳动者的压迫, 但它同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果, 为人类未来赢得解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物质基础, 就此而言, 异化劳动功不可没。对异化劳动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 其实正是他根本超越一般的道德唯心主义者之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现阶段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关于扬弃异化的途径和道路的论述为我们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与理论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张一兵.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逻辑建构与解构[J] .南京社会科学, 1994

[5] 孙伯, 张一兵. 走进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异化劳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

引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当时的经济事实的分析。在《手稿》中,马克思密切关注弱势群体,从贫困工人的一般生活现象入手,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资本、工资以及利润、地租的形式和本质特点,揭示了劳动中存在的对立面,如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与劳动者只能维持自身的再生产相对立,劳动是唯一的购买券与劳动者必须出卖自己相对立,劳动是人的财产与不劳动者支配财产相对立等等,在这几个对立的矛盾的思考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断扩张社会权利的要求导致了个人活动的感性特质被抽象为资本赢利的器官,由于分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成为人的劳动的主宰,这就掩盖了劳动作为自然对人的本质关系的真相,人被异化为资本的力量,工人成了劳动的动物。从这个经济事实出发,马克思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异化劳动是物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不是同一的,而是对立的,工人成为自己产品的奴隶。造成了"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种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的极不合理的状况。

第二,异化劳动是自我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自由的而是被强制的。在异化劳动中,"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到摧残。"以至于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第三,异化劳动是类本质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指出人的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即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与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相异化,也就使得人把自己的真正的本质贬低为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能力都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异化劳动是人同人相异化,即人同他人相对立,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出感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异化劳动造成的后果就是形成了异化世界,把工人阶级降到非人的地位。私有财产条件下的劳动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只有共产主义即私有制的扬弃,人本身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达到真正实现或占有人的本质。同时,也指出工人阶级是反抗旧制度的最强大的力量,是消灭异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的说,它是外化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说明了,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不是永恒的,它也必将在异化劳动的发展中被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因而要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扬弃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的运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尖锐对立,同时也为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解放准备了条件。"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化劳动也有了新的表现。人们看似生活得很富足,但是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压力,异化对人们的危害,相对于以往,主要地已不是肉体上的物质上的痛苦,而主要是心灵的折磨、精神的痛苦。虽然生产力在迅速发展,但是工人却受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商品的控制,逐渐地受到高科技的制约,逐渐地成为单向度的人,逐渐地失去了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的力量。这是一种新的异化现象。而且新的异化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这与统治阶级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他们更善于借助科学技术的"中介",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要寻找解放自己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着异化现象,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性便在其运行中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自然会产生各种异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经济崇尚效率,要讲求效率就必须注重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热情,实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要素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异化产生的土壤。

对于异化现象,我们不能讳疾忌医,既然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就必须严肃的正视它,这样才能客观的制定科学的政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应该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来审视异化现象,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200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国人民大学,1984:《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C],北京: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劳动定额范文 下一篇:国际劳动节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