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认识

时间:2022-07-26 08:11:36

对开展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随着校园体制的逐渐完善以及课余生活的不断丰富,广大在校大学生普遍投入到业余活动之中。为避免认识上的误区,更好的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体育锻炼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发放以及专家调查的方式我们得到了从性质上、思想上对校内体育俱乐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了解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更好的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俱乐部 兴趣 健康 终身体育

在最近几年里,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鼓励和推动下开展形形的健身、舞蹈、球类等俱乐部,这对于广大体育爱好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目前,各大、中专学校的俱乐部形式开展的也非常热,然而许多人对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宗旨并不了解,因此在开展活动时难免走入一些误区,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参与以及所获取的信息,对俱乐部的开展作一下分析,与广大体育同仁共同探讨。

一、体育俱乐部涵义

体育俱乐部这个名词并不算新潮,我们大家几乎都知道一些如:“云南红塔”、“辽宁盼盼”等这些职业俱乐部的名称。但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在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却是一种业余的组织,对此,国外的一些机构已经做了解释,比如对俱乐部的解释:(一)俱乐部有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二)该区域范围内存在着有一定关系的人群;(三)俱乐部是一个小型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四)俱乐部成员拥有相对一致的利益,其成员的某些需求可在俱乐部中得到满足。

这几条解释对于职业和业余的俱乐部同样适用。对于业余体育俱乐部的解释却和职业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体育俱乐部,1976年日本文部省为其下的定义为:“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1]。”

二、对开展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可行性的分析

(一)与高校教学接轨

目前,各高校都已初步实行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改革,这不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顺应时展的需要。关键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体育教学之外,享受到体育领域的博大精深。目前我国各高校内学生多是以选课的形式来参与体育课。这表面看是主动的但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里,比如:一种项目在同一个上课时段内所需要的上课人数是有限的(受班形所限),那么就会有很多学生因为选课不及时等其它原因,选不上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因此,广泛的开展各个项目的校内体育俱乐部是更好的发展学生一技之长或兴趣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广大在校生课余生活和进一步巩固课上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指导

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大幅增加,这样就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然而,许多学生却出现了手足无措、蒙头转向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的体育活动很盲目,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们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又走进了游戏室、网吧或其他娱乐场所,这就难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盲目性,也提供了老师、场地和器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选拔校内体育人才

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

由以上可以看出,俱乐部形式有诸多优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必会成为今后各大、中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方向。我所在的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体育教研室在各级领导的许可下开展了各项体育俱乐部,既充分显示了校领导的前瞻性和预见能力,同时也为我校的体育事业带来了蓬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开展让在校生看到了自己的学校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

三、高校俱乐部内容

然而,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俱乐部,我们应该了解一下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已有经验,进而总结以便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

(一)终身体育观为理论依据

高校俱乐部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强调“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教育。同样,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就是“未来的体育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那也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学会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诊断、自我评价。

(二)俱乐部体系功能

高校体育俱乐部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活动体系,借鉴国外新体育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新运动,并帮助学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种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评定方面的知识。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俱乐部成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途径。同时,体育社会化也成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新走向。

四、关于俱乐部的开展

(一)确立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健康第一;业余训练方面,强调以输送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两者是一个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锻炼,指导他们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能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

在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搞体育就能够执着,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我们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某一专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

(三)项目设置应趋向于非竞技性体育

以前的体育教学强调竞技性,把诸如铅球、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放到了重要位置,教学时过分注重动作的技术性,经常一次次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快乐、健康体育概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体育教学逐渐的过渡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所开设的项目也趋向于大众化的休闲体育上来。我对本校各俱乐部学生人数做了一下统计,如图1(纵轴为人数,横轴为项目序号从左到右依次为1-12)。

由图1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这其中女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羽毛球、形体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质弱的问题也是会很快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开设健美(身)操、散打(女子防身术、跆拳道)、轮滑、体育舞蹈、太极拳等项目。

(四)教学形式采用分层次法进行

由于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招收的学生体质、技术水平等各方面能力均不相同,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有所区别。采用分层法就是按照不同体质和身体协调情况把学生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初级班一般都是刚刚接触某项运动的学生,对此应采用愉快教学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健身,在游戏中学习,不至于使学生刚接触一项运动就因其枯燥乏味的专门性练习而导致对此运动的厌烦。对于中级班的学生,多采用老师示范、讲解、辅导纠正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提高,树立自信,逐渐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懂得更多的健身方法。而高级班的学生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或者身体素质较好。对这样的学生,一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己锻炼和自主交流,使之形成自己的活动团体,促进其自发的锻炼,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二是选择好苗子去进一步培养,以作为校队的成员为本校在各高校体育活动交流之间做出贡献。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整套的训练体系,既有低、中、高级的循环成长,又有普及与提高的协调搭配。

(五)利用竞赛促进训练

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而运动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争胜心理,促使学生自发的去练习,同时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剂。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举行一些队内或组(高、中、低)间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由学生来负责。这样一来,既缓和了训练的乏味,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必须建立多层次体育环节,即课内外体育相结合;更深入的开展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将学校体育推进全面、系统体系的必要形式。

参考文献:

[1] 国外体育动态.2000.6.

[2] 体育学刊.1998.2.

[3] 沈阳体育学院院报.2003.6.

上一篇:中学武术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