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人体搭积木

时间:2022-07-26 07:27:58

巧借人体搭积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们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

而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0页第9题,请你根据图形数出各用了多少块积木?带有浓厚的几何色彩,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难想象,更难数。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把自己的思维放在这道题的有效思考上,如何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有效的拓展,这才是此题的本意,也是此题要担负的一个重任。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并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大家看这道题,你能想象出来这一摞积木是由几层组成的吗?

学生:2层。

师:那每一层有几行呢?

生:2行。

师:那好,老师想请几位小朋友当老师的小助手,当一回小积木,这些小方块是怎样摆的呢?谁愿意来呢?

(学生个个都举着小手。)

(选了三个小朋友来参与这个活动,并且孩子们自觉地站成了一排。)

师:我说孩子们,他们三个人站的位置对吗?

生:对。

师:那很好,我再请三个小朋友来站一下第二行。

(学生个个都很踊跃,甚至有的孩子都站了起来。

(学生排队,自然地站在原来那三个人的前面。)

师:老师想问一下,他们站在这儿对吗?

生:对。

师:那这个积木搭完了吗?

生:没有。

师:我再找一个小朋友来站一下,看看他能不能站对位置。

生示范。孩子站在其余6个人的前面。

师:他站得对吗?

生:不对,不对,大部分孩子都说了不对。

师:理由是什么?

生:下面这一层已经没有了,不能站在他们的前面,这样站就有了第三队。

师:那他应该站在哪儿呢?

(这时,大部分的孩子好像都不知道了,教室里好安静啊,过了一会儿,陆陆续续地有了举手的学生,说明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并有了一定的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应该站在×××的头上。(这时有的同学在嘻嘻地笑着,因为他认为这个同学的发言真有意思,一个人怎么可以站在另一个人的头上呢?而有的孩子却在默默地点头,表示同意这个孩子的观点。这充分证明有的同学能够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而有的学生依然停留在生活当中。)

师:孩子们,大家感觉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有,因为第二层必须要在第一层的上面,而×××却是第二层的一个,所以他必须是在×××的头上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是把这些同学当成一些积木中的小方块,第二层的小方块要摞在第一层的上面,所以这个人也要站在这个同学的头上,对吗?

生:对。

师:可是,他是不可能站在他的头上的,这样,我们展开想象,在你的脑子里面想象出他的头上还有一个人,那这五个人头上也有五个人?

生:是。

师:大家想一想,这下面一层有几个3。

生:两个3。

师:第二层呢?

生:1个3再加上1个2。

师:说得真好!

师:这总共是几个3呢?

生:3个3再加上1个2。

生:或者是4个3再去掉1个。

师:你会列出算式来计算用了多少块积木吗?

生:3×3+2

生:4×3-1

[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空间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寻找相应的实体模型,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使学生最终摆脱模型进行空间图形的分析和想象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此题的教授,能够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会仔细地利用乘法的意义来计算出得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难得的学习体验,并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为学生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的根本,就是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怎么来的,并会将自己学的知识很好地服务于生活,会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在此题的学习中,让学生模拟图形进行操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即验证的方法,也就是利用实物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并根据实体理解题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努力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主要表现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等等好多,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1.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有关培养空间观念的内容上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第一学段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鼓励学生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角的认识”时,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地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3.充分动手实践,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上一篇:从排便训练中关注幼儿身心成长 下一篇:涵养兴趣土壤,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