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7-26 05:41:55

关于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双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重要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注重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更要注重发展质量的加速提升。如何抢抓国家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粗放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积极构建县域自主创新体系,成为实现双流更高水平跨越提升的重要课题。

一、双流县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情况

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涉及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县3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其中,电子信息6家、新能源2家、生物产业2家、高端装备制造2家、新材料4家;1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8家、省级4家、市级2家;13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各级技术认定,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7家。

2.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情况。2012年,被调查企业员工平均206人,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14.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本科以上员工占比分别是23.4%、8.9%;研发人员占比10.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2%、7.3%;年均投入研发费用184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1.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分别为3.3%、0.5%。2012年,被调查企业平均拥有新产品13.6个、平均销售收入1333.4万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400万元、800万元;平均拥有专利8.3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专利个数分别为12个、6.4个;近三年,仅有4家企业有技术交易收入、占被调查企业的8.3%。

二、双流县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接受调查的48家企业中,15家企业自主创新有明确规划,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1.3%,多数企业没有或仅有口头规划;40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或一般,占被调查企业的83.3%,仅有8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其中,一些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主或高管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人脉和科技信息支撑,对技术创新相对比较重视,比较容易积聚技术创新要素,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科班企业主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2.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一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较少。近三年,有1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20.8%,合作项目67项;有5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10.4%,合作项目共计32项。二是企业技术来源渠道单一。26家企业仅有一种技术来源,占被调查企业的54.2%,其中19家企业主要通过自主研发、7家企业主要通过联合研发、模仿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之一获得技术;仅有22家企业同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获得技术来源。三是企业原始创新产品偏少。仅有19家企业主导产品是自己原始创新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39.6%,大多数企业主导产品还是通过对市场产品的模仿、引进或再创新。

3.自主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亟需优化。一是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4家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存在资金缺口、占被调查企业的70.8%,37家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占被调查企业的77.1%,仅有6家企业通过风险资本、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得到了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载体搭建模式单一。接受调查企业中有28家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其中26家企业研发机构建在我县,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都是自主建立,仅有3家企业明确表示研发机构是与院校、其他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模式的单一,不但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而且增加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三是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偏少。目前,全县除有一些新能源产业研发和服务平台外,服务于其他产业的相关平台则相对较少,企业获得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困难,不利于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

1.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提速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1)明确自主创新重点方向。从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基础,立足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并确定科技创新近期重点攻关或突破领域。

(2)培育优势产业高端环节。截至2012年底,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与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积极支持传统行业企业发展高端环节大有可为。

2.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切实筑牢创新平台支撑

(1)定位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从开发区已引进的大中型企业来看,大型企业向外转移的大多是加工制造、组装等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要引进研发、销售、总部等高端环节往往非常困难,因此,工业集中发展区及新建工业园区应该主要定位在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2)加快工业集中区“产城一体”改造步伐。加大对工业集中区土地清理力度,对征而不用、多挣少用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对清退回的土地将不再出让直接用于工业项目,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按照产城一体要求,作为城市更新、配套物业或是工业办公物业,以丰富园区生产性及生活服务功能。

3.着力优化创新驱动机制,打造创新驱动良好环境

(1)力争园区管理模式有所创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有别于国内传统工业园区管理上向“行政区”回归的倾向,要重视发挥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园区高校、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管理和运营,争取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活力。

(2)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创业领域。为了缓解科技创新创业领域资金紧张局面,一是可以组织发行小型科技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私募债券以及信托产品等债券产品,引导民间资本合法合规投资;二是出台引导民间资金直接进入科技创新创业专业投资领域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天使投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投资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的渠道。

注:“2013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SR13-71”

(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县发展和改革局;四川 成都 610200)

上一篇: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法规研究与建议 下一篇: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事故问题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