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孩子阅读的翅膀

时间:2022-07-26 05:01:43

放飞孩子阅读的翅膀

一只小小鸟,有了一双翅膀就可以在蓝天下飞翔。一名学生有了书籍作翅膀,就可以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前读――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通”。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我指导学生力争做到三读:①读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②读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③读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使学生逐步到四会:①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②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③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④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这样在读的训练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预习习惯。

二、学中读――在第一环节“读通”后的第二环节“读懂”

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他的这一观点我极为赞同,而且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例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三、学后读――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

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朗读,是积累语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才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最好的见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积累,方能后积而薄发。而积累的过程如同化蛹为蝶,想成为蝴蝶,必须经过成蛹的过程。相对于蝴蝶短暂的翩翩飞舞而言,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受到思想的启迪,得到自我的发展是我的目的。因为我深信,读着名著长大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那会多么的不一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借着兴趣的东风,放飞阅读的翅膀,自主、自由的阅读吧!

上一篇:请帮小学生早期健康教育“买单” 下一篇: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