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资产质押授信看我国碳金融业务创新

时间:2022-07-26 03:19:24

从碳资产质押授信看我国碳金融业务创新

【摘要】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期权期货等方面成绩斐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相当有限,对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障碍,并以兴业银行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例,提供了其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创新的主要经验,论文通过总结国外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创新的新途径。

【关键词】碳金融 清洁发展机制 已核准的减排量 碳资产质押授信 金融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现状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及其框架机制,极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配额和项目市场的迅猛发展。据估算在2008~2012年的四年之中,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平均已达500亿欧元/年。到2012年,预计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量有望超过石油跃升世界第一大市场,达1400亿欧元之巨。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相当有限,目前仅涉足CDM项目的投融资、CERs(已核准的减排量)的交易及有关金融中介服务,如农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北京银行、都已推出CDM项目的开发咨询服务、项目投融资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重视碳金融业务,不断进行创新,尤其是在CDM项目投融资及挂钩碳交易的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上。例如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的“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在项目融资上,为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或项目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供相应信贷支持以推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在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早与国际金融公司在上海签署了合作协议,携手推出国内首创的能效融资项目。兴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创新地开发了风险损失分担机制,国际金融公司支持兴业银行为节能环保型企业或项目购买节能设备提供贷款;当贷款产生风险,国际金融公司将以约定情形及补偿比例分担兴业银行可能的贷款本金损失。此项目为我国51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贷款,预计每年可减少41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1]。既满足了企业节能设备投融资需求,又较好控制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类型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不足,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融资支持

融资支持服务主要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信用证、碳交易保理等结算形式,也包括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其他形式。融资支持服务可将保理与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结合起来使用,即由租赁公司购买设备,商业银行为租赁公司提供一笔保理融资或融资担保。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

(二)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服务指商业银行在融资支持以外提供项目咨询,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CERs国外购买方等中介服务。2009年7月在陕西省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中,上海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项目方争取交易价格,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为项目方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

(三)理财产品

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面向普通客户的环保理财产品,既体现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创新。碳金融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如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相继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四)碳基金托管

设立碳基金托管人的目的在于防止碳基金财产挪作他用,保障碳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碳基金托管人有依法设立并取得碳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担任。碳基金托管服务是商业银行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卖双方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而推出的金融服务。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碳基金托管业务[3]。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银行业还没有深入到碳金融业务的核心部分,虽然有所行动,缺乏对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而且我国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碳金融业务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认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

(一)相关的碳金融业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碳金融业务的许多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尤其在与国外金融机构、CERs需求方的法律关系中更涉及到法律适用性、地域管辖权等复杂的法律问题,由此产生了相对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对关于碳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还没能够与国际接轨,对相关的法律问题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却相对不足,国家政策制度对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的支持还不够,降低了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开展的积极性。

(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对缺乏

国外商业银行凭借其在碳金融业务领域拥有大量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相关金融产品。由此可见碳金融业务对金融、法律、项目管理、化工、外语等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依赖较大。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缺乏碳金融业务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仍然相对单一,主要业务集中在绿色信贷、CDM项目融资、及与碳交易相关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较少涉足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其他领域。

(三)碳金融业务风险规避机制缺失

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等许多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在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较多使用原则性、综合性的标准,而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绿色信贷指南和环境风险评级工具。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难以推出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信用风险。在人员、组织、信息、运行措施等多方面,我国鲜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另外,我国目前缺乏碳期货、碳期权等有利于实现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规避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3]。

上一篇: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下一篇:论知识产权地域性与国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