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时间:2022-07-26 02:57:44

[摘要] 所谓知识建构,即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从无(没有被发现,但客观存在)到有(被主观化了,打上了建构者思想烙印)的改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呈现知识,而是创设包括信息资源、工具和协作者在内的问题探究情境。通过创设主导型问题情境、阶梯型问题情境、开放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上舞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飞扬,才情飞扬。

[关键词] 知识建构 问题 思维

什么叫知识建构?查了有关资料后,我对知识建构的概念开始有些明晰。所谓知识建构,即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从无(没有被发现,但客观存在)到有(被主观化了,打上了建构者思想烙印)的改造过程。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呈现知识,而是创设包括信息资源、工具和协作者在内的问题探究情境,学习者的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在识别信息,搜索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舞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飞扬,才情飞扬。

一、创设主导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观念是思维认知结构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好文章都有其畅达的思路,整体驾驭着局部,局部服从于整体,局部与局部密切相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一章一节地拆卸,不时地截断文章的语文意流,势必破坏了文章内容的整体性,也阻断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应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方可以领略其含蓄而巧妙之处;只有把握文章的主导思维倾向,才能真正认清局部的细节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请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并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对话,及感情朗读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精彩的段落,积累语言;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表现总理伟大人格所采用的独特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纪念馆的献花献辞活动,寄托对总理的敬仰和怀念。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那就是感受的伟大人格,从而实现整体阅读,让整个课堂精彩起来,让孩子的思维严密起来。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姗・朗格说:“在一件艺术品中,其成分总是和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全新的创造物。虽然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成分在整体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出来,但离开了整体就无法单独赋予每一个成分以意味。”我们应该在语文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促使学生整体性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曾几何时,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非常频繁,一问一答,表面看上去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看似学生都处于学习的状态。但细心观察便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缺乏难度,学生无需静下心来思考便能将问题解决。长此以往,学生便很难在课堂上养成思考的习惯。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从小培养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特别是深读阶段的研读,引导学生围绕涵盖全文的一、二个研读专题单刀直入,学生只有反复地“虚心涵咏”于教材,通过朗读、探究合作学习,不断地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才能左右适源,融会贯通,较好地解决研读专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检阅》时,紧紧围绕文末的一句话――“这个小伙子棒极了!”展开教学:

师:这个小伙子指的是谁?

生:博来克,一个拄着拐的残疾的小男孩。

师:博莱克棒在哪里?

生:“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课件出示)

师:谁来读?(指名读)

师:轻轻地读,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

生:我看见了一个勇敢的博莱克。

师:从哪些词中发现的?(“肯定忘记”)

生:我从文中“保持一致”一词中感到这是一个自信的博莱克。

师:“一致”什么意思?走在队伍中的博莱克哪些方面与大家一致?

生:脚步一致,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的动作一致,和大家一样充满着自信……

师:博莱克与大家真的一样吗?(残疾)

师:多么了不起的博莱克!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两句描写博莱克的句子。

师:大家想象一下,从七月到十一月这四个月里博莱克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克服?(学生展开想象,走近人物,感受人物内心,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师:博莱克自信地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不同形式地有感情朗读)

师:让我们对自信的小伙子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至此,教师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开展的课堂教学就此告一段落。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点中要害,使学生的思维在文中驰骋。不知不觉中,博莱克自信坚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屹立在学生的心中。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能将广阔的探索空间留给学生,而从根本上摆脱语文课多年来“面面俱到但却又面面不到”的偏颇,增加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立体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多读、多背,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面对语文教学的课时越来越少的现实,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多功能优势,立体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道路上,走得更坦然,更自信。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感受渔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悠然”字面的含义,以及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悠然”的场景,从文本到生活,拓展了课堂时空。在此基础上,从捕鱼的时间、捕鱼的目的、捕鱼的方法、捕鱼的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多个导读题供学生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细读、生发、研究,当每一个学生细细研究后,大家的思想与感受交汇在一起时,每一个孩子的内心突然间升腾起来的那种对渔人悠然生活的向往、羡慕与憧憬,突然间爆发出来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那份学习的快乐。特别是当每一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时,那一条条清晰的思路,就如一汩汩清澈的泉水,激活孩子们的思维,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班级教学”这种群体教学形式所蕴含的群体智慧的巨大创造力。正是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个性思维,“鸬鹚捕鱼”展示的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美丽画面,而是渔人悠然自得、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教学难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突破了。

于漪老师说:“发挥语文教学的多功能优势,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课的容量就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正是多维思考的研究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有主体发展的广阔时空。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语言和思维是并进的,缺乏思维的语言犹如一潭死水,精到的思维如果能包裹上生动的语言外衣,则会散发出思想的熠熠光彩。现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一条钢索,而是一个宽广的舞台,一个辽阔的草原,让所有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跳起来、唱起来、舞起来、跑起来、飞起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飞扬,才情飞扬。

参考文献

[1]王传明.浅议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2].阅读教学不可忽略预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3)

[3]贾云湘.课堂提问要做到四个有利于[J],语文教学之友,2009(9)

上一篇:设疑存疑 启愤发悱 下一篇:鼓励学生需讲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