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时间:2022-07-26 10:00:52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发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那么,到底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拙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

1.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

3.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精神形成浓浓的学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的结果。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要呵护他们的发现,给他们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例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就数学而言,一题多解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新兴趣的培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做游戏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组织好“小售货员”“小顾客”,准备好“学习用品”“人民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先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至少要买两种货物,买东西时,要求学生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花了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他们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要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数学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和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上一篇: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研究 下一篇:为新课程中的电化教学“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