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探究

时间:2022-07-26 09:54:31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探究

摘 要:“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一个话题。为此,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父母想与孩子交流这一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应用,孩子们进行了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父母、孩子如何交往的学习实践活动。

关键词:主题班会课;交流沟通;走近

“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历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讨论的一个话题。沟通,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不太容易,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代沟。沟通,有时候需要恰当的时机,更需要耐心和悉心,仅仅有一方的热情和想法是不够的,需要父母与孩子平等地坐下来相互倾听和感受。

一、班级管理中面临沟通和交流所引起的问题

笔者担任一个中职3+2班班主任,这个班在高一时,曾经碰到几件疏于交流和沟通上的事,让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问题。

事例1:小h是我们班的学生。进校加入班级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小h在学习、体育等方面都很出色,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对她很好。尽管她学习十分努力,也很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她就是没有什么好朋友,常常觉得孤单。在与人相处方面,也没有和人结怨等,但就是没有交到能推心置腹的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在一次班委竞选中,她虽报名但不出意外的落选了。可是她不甘心,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凭什么当不上班委。她心里十分不平衡,觉得是同学故意为难她,老师看不起她。在期末,她就找家长诉苦,让家长出面到学校来和班主任说话,要求让她担任班委工作。

事例2:学校开设了两门需通过市级会考的技能课,点钞和小键盘输入,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手法,授课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并时时在课堂上测试训练效果,还要求每位学生回家多花时间练习。授课老师通过班主任给家长发了一封信,信上希望家长在家协助设定训练时间,并督促自己孩子每天花一定时间进行技能的练习。S同学每次在学校的测试成绩均不理想,班主任和家长联系,询问孩子在家练习情况,是否按照要求当着家长的面练,是否由家长掐着时间练。通过了解,孩子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没有练、练多少时间家长均不能知道,家长同时抱怨说孩子已经不将学校的事、同学的事、孩子自己的事和家长说,也不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时在自己房间发呆。这是和家长交流后得到的信息,回过头来问这S同学,说是在家练习技能的,成绩也不算差,就是不想听家长嗦,也不想和家长多说话,所以喜欢自己待在房间。从任课老师那了解到,S同学在测试时很慌张,手脚不知怎么放。种种迹象表明,S同学没有按照任课老师的要求在家当着家里所有人的面进行练习,在一个不是很安静的环境里训练是为了训练一种心态,不至于到时在人多时的测试会紧张。孩子和父母双方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期结束时我班除了S同学,其他学生均通过了市级的测试,而S同学两门均没有通过,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

为此,我在高一第二学期曾开过一次以《如何沟通》为主题的班会课,希望通过这堂班会课能让学生重视与同学的交往、与父母的沟通,但在家访中了解到,孩子和家长或多或少存在着沟通障碍。

二、班主任需要关注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问题

家长和孩子如何进行沟通和交流,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说得很好,他提出:父母与子女在一起可以做一些普通活动,边交谈边活动,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在谈话的内容,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谈一些如何学知识,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在和家长面谈或者去家访的过程中,经常也会碰到家长问,现在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有效交流?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越来越难和孩子好好地说话。我将罗恩・塔菲尔的说法和各位家长说了,请他们注意谈话的方式,让他们要将注意力放在活动上,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因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种行为的镜子,它可以用来了解和帮助孩子判断他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父母与孩子可以通过双方交流和沟通的这种镜子,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修整和改变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个好的发展都因为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沟通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也是所希望的目标。孩子可以在沟通中找到自己的缺点,父母也可以在沟通中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都希望能找到自己与孩子最合适的沟通方式。有这么一个故事:中国一个乡村医生蔡笑晚,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对教育六个孩子有他独到的见解,每个孩子都考上了较好的高校。蔡医生说:“我的事业就是作为父亲,我们家的成功绝非偶然。”美国一位教授亲自找蔡医生取经。这是一个教育的奇迹。

其实一切的奇迹并非空穴来风,乡村医生蔡笑晚教育孩子的成功何尝不是他无怨无悔的付出。不管他的教育方式如何,这些成功不都源于良好的沟通吗?

三、主题班会课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最近,我们班举办了一系列有关沟通的班会课,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目的地召开主题班会课,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关注孩子对父母的爱,关注家庭在孩子成才路上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有目的的创建,使得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以以下班会课为例:

课例:《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走近父母》

教学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父母的含义,其中包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知识面和素质,以及对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一次的主题班会课是侧重于让孩子做好如何理解和走近父母。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问卷法。

课前准备:选择两位主持人,我选择了一位在家和家长沟通得不是很好的同学,另一位是家长事事以孩子为先的同学。

在课前,两位主持人事先准备并打印两份问卷,请全班同学带回家认真填写,一份是孩子填的,一份是父母填的。其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和父母都能互相了解双方相处的现状,能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改正。

教学过程:在这堂班会课上,两位主持人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并由此得到一个调查结论。在这个结论中,指出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仅仅体现在茶余饭后的闲谈,班上近一半的人更是很少与父母沟通。也许很多的家庭,仅仅只是寥寥几句的“起床了”“吃饭了”“该睡觉了”……也许真正的沟通,只存在于少数的几个家庭。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

对家长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

将调查结果展示给学生看,并提出要求:

1.请同学讲讲与父母关系是否紧张?如紧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其次,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将同学们写的情况马上反馈给同学们。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只有很少几个同学说。

说一说,请“最佳爸妈”的同学说说自己爸妈有什么缺点。

再次,让同学们说一说,可以调换家庭吗?

2.我们以后如何与父母交流?

既然家庭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积极走近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在家里和家人多交流和沟通。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可以说父母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时刻关心和关注着我们,他们也在想各种办法走近我们,我们就应该主动走近父母。

3.走近父母的方法: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比如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到特别情况时写一封信表达感激或写一小字条留言告诉他们我在想什么;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和父母有分歧时想想为什么,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多想一想;让父母感觉你是相信他们的;多向父母说说自己学校的情况、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想法;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要学会告诉父母,这样也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回到家和要外出时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课后反馈:我要求每位同学将班会课后自己的感想用电子稿的方式发到我邮箱,让学生不用担心因怕被别人看到而不敢写。

其中有一份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我对自己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做事马马虎虎,没有恒心,没有毅力,老爱做不现实的梦,自卑……这些缺点让我的人生路上可能充满了阻碍。星期五,我主持了这一次的班会课,我感触很多。其实在制作班会课课件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个任务在完成,并没有投入自己很多的情感,可是在主持时,当我读着自己写的东西时,才发现我被深深地感染着。

我现在高三了,说实话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父母交流和沟通,每天放学回到家已经天黑了,爸爸还在工作,妈妈吃完饭就出去散步了,而我则是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写作业,每天如此重复着,我们和父母也就没有了交流的时间。记得上个星期,我只看到我爸两次,而且还是匆匆一瞥,因为最近他太忙了,早出晚归已成了规律。

上了这次的班会课之后,我发现原来和父母交流是那么的重要,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瞒着我爸妈,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因为我怕,我觉得我和他们有代沟,而且我怕他们不理解我的想法,也就是这样,我更加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但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愿意和他们交流,因为他们是我第一任老师,他们经历的比我多,懂得的比我多,所以我有问题,他们就会帮助我,父母永远不会害孩子,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

还有一份这样写道:“也许现在我们也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什么,可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有这么一颗心,有这么一种想对父母好的愿望,父母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也是他们最欣慰、最开心的了。”

在这堂班会课及过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更好地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储培君.德育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4]赵树芬.班主任应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39).

上一篇: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及其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