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前途

时间:2022-07-26 07:44:52

乡村的前途

农村的兴衰治乱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此乃历来的共识,但中国的农村却始终未能真正走向繁荣,农民的生活一直在贫穷落后的泥潭中挣扎。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的断裂非但没有缩小和弥合,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间的断裂正“逐渐扩大,原先被掩盖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沉积的种种社会矛盾凸显并日趋尖锐,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真危险”的呼喊正是此种矛盾积淀后爆发的典型表现,国内农村问题研究的又一个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

如何从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其寻找到并建构适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贺雪峰教授的新著《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兴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方式。

与曾经占据话语系统重要位置的“拉动内需说”、“农民合作说”、“农民增收说”等等观点相比,贺雪峰认为“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的主流意见是将新农村建设定位在技术层面,较少从战略层面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城市化和市场化是官方和学界青睐的方向,并且目前在部分地区正在实施之中,但城市化和市场化“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使得各级政府包括研究部门大多陷入“有钱好办事”的思维中,各地纷纷欲在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但事实证明,农民长时间持续增收乏力甚至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幻想,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打破了农民原先的生活状态,农民生活的价值正被扭曲且有走向虚无的可能,农村社会事实上在走向衰败,问题的根源已不仅仅是金钱,精神家园的迷失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前景的威胁则更加致命。

在这本饱含作者多年调查经验和潜心思考的书中,对于“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作文,贺雪峰完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全新描摹,其主题就是“低消费,高福利”,中心思想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建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文化感受力,让农民可以分享到现代化的好处,从而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目标是“劳作是有的,却不需要透支体力;消费是有的,却不一定奢华;闲暇是有的,却不空虚无聊”。

上一篇:用平常心对待你的欲望 下一篇:寻找苏南新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