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陆服务业市场

时间:2022-07-26 07:38:23

扎根大陆服务业市场

2011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68.7%,远超过工业部门;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4个在服务业就业。尤其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制造业出口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服务业被视为提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引擎。

服务业是当今台湾第一大产业。2011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68.7%,远超过工业部门;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4个在服务业就业。尤其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制造业出口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服务业被视为提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引擎。

而在大陆,目前服务业产值占GDP还不到5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最低。最近5年,大陆的零售销售总额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5%以上,大陆民众平均收入超过4000美元,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平均所得相当于1.2万美元。民众收入所得增加后,已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刚好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经济正进入转型期,为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拉动消费”被列入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始鼓励民众多花钱,希望民间消费由2010年占GDP比重的43%,在5年后提高至47%。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进一步落实民众的消费升级,将服务业作为另一个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这些举措为台商提供进入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大好机会,也成为最近时期台商投资的热点。

服务业也是台商最擅长的行业。与制造业不同,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用热忱的心来服务顾客,以达到顾客满意度的最佳化,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台湾服务业者最重视的是专业能力,例如塑造企业的形象、展现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团体合作的默契等。另外一个因素是大量服务,他们信奉:顾客源源不绝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动力。不断创新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让顾客有备受尊荣、物超所值的感觉,成为台资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随着近年来大陆内需市场崛起,一波又一波台湾服务业者进军大陆,从银行证券、商品批发零售,到餐饮连锁、房屋中介、广告设计,甚至医疗、教育、美容、兽医,都有台商引领,取得骄人的业绩。

以商品零售为例,台商遵循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合适的经营型态、正确选择营业地点、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关系等法则,利用这种“软实力”来提高业绩,让其在大陆的零售企业发展得越来越蓬勃。

中国大陆自1992年底开放外商参与商品零售业,由此进入另一个新的里程。1995年,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人民币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此后,几乎每年商品零售业产值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来大陆消费市场的惊人力道。特别是近几年,在民生消费持续红火下,二、三线城市也在急起直追一线城市的消费力,让台资企业进驻内地商品零售业的行动更加积极,彼此竞争也更加激烈。

量贩超市:高鑫异军突起

不过要打入大陆市场,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品牌及渠道,这两项也是台商现在亟欲争抢的部分。去年7月在香港挂牌上市的高鑫零售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高鑫零售是台湾润泰集团与法国欧尚集团的合资企业,旗下有大润发和欧尚两个大型量贩超市品牌。截至到今年5月,大润发在大陆共有190家门店,欧尚有45家,双品牌加起来共235家门店,虽然比起拥有300多家门店的沃尔玛仍然有一段距离,不过若以销售规模来看,高鑫零售2011年营业额达3086.25亿元新台币(约合616亿元人民币),净利72.53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55.1%,已经登上冠军宝座(去年家乐福营业额为452亿元人民币,沃尔玛430亿元人民币)。

英国欧睿咨询(EuromonitorInternational)研究报告指出,过去10年间,中国家庭百货零售市场成长最快的业态就是量贩超市,并且预期至2015年,仍是成长最快的业态。2000年时,量贩超市行业只占大陆整体零售市场1%,2010年已达14%,市场规模为人民币4446亿元。以绝对金额来看,过去10年每年约成长人民币四、五百亿元。该机构估计,未来量贩超市的市场规模将以每年人民币近千亿元的速度成长,到2015年,市场规模可达到9110亿元人民币。

欧睿咨询研究数据也显示,法国每百万人拥有25家量贩超市,美国12.3家、韩国7.6家,而大陆才2.4家,市场仍有大幅增长空间。这表示,大陆量贩超市未来每年的增长幅度将比过去大一倍,这也推动中国零售业正在展开新一轮竞争。

能抓住这每年增加千亿商机的人,就是大陆“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政策目标下的最大赢家。保守估计,高鑫零售若仍维持2010年在大陆量贩市场12%的市场占有率,4年后,营业额突破人民币1000亿元大关应非难事。

不过,量贩超市行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根据欧睿咨询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沃尔玛(包括好又多)市场占有率为11.2%,紧追在高鑫之后,第三名的华润创业也有9.8%,家乐福则为8.1%。由此可见,高鑫零售市场的龙头地位虽然已经确立,但仍要面对竞争对手追赶,因此计划今年在二、三线省份再扩展门店50家,大陆总店数将达280余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也使直接及间接(通过润泰新世界公司)持有高鑫132股权的台湾润泰全球集团跟着受惠。

百货零售:两强相争

目前大陆百货零售前五大业者市场占有率仅有6%,由于其渗透率和集中度低,因此成为台商理想的目标市场。此外,大陆每百万人口所拥有的百货店面积仅5.5万平方米,相比于美国的51万平方米、日本的29万平方米以及英国的15万平方米相距甚多,无怪乎大陆已成为中外资百货业者相互激烈厮杀的博弈战场。

台商中最早布局大陆百货市场的当属远东集团旗下的远东百货公司,1993年在北京开设太平洋百货店,2002年又开设采用日式管理服务的太平洋崇光SOGO百货店,一举成为横跨两岸的连锁百货体系。目前远东集团在大陆和台湾各拥有9家太平洋SOGO百货分店,另外在大陆有两家远东百货分店,在台湾则有9家远东百货分店。

虽然远东集团在大陆开设的百货分店遍及北京、天津、大连、无锡、上海、重庆及成都,不过各分店业绩相差甚远,其中远百天津店每年业绩仅增长约5%,远百重庆江北店2011年业绩却同比增长29.7%,而太百北京五棵松店、北京盈科店则连年亏损,两店每年亏损约4亿元新台币,2011年10月这两家分店关门收摊。

另几家台资百货零售企业,包括大洋百货、丹尼斯百货、金鹰百货、FOCUS(富克斯)、新光天地、东莞大麦客等,也大多赚得盆满钵满。其中,大洋百货成立于2002年,董事长颜思文早年在台湾太平洋百货任职,具备丰富的业内经验。2006年5月,以散装航运起家台湾益航公司取得大洋百货50.21%的股权。2006年11月,大洋百货在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圈设立第一家分店。这里具有南京中央商务区地理优势,商贸集中度超过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徐家汇,有“中国第一商圈”的美誉。南京大洋百货商场的地下一楼与地铁站连结,这里日常人流量高达60余万人次,周休期间更高达百万人次,营收平均年增长282,成为大洋百货集团内获利最高的分店。

颜思文以太平洋百货的经验作为其扩展大陆市场的蓝本,而且以家乐福为榜样,因地制宜,创造百货量贩化的经营模式,将百货品牌划分为三个,分别是大洋百货、大洋天地和大洋晶典。目前,大洋百货在南京、武汉、重庆、西安、福州、苏州、无锡、常州、泉州、湘潭、衡阳、石家庄等13个城市拥有18家分店,以流行百货为主,锁定主流商圈中的高消费族群。大洋天地在福州有3家店,2008年开业后3个月就获利,属于社区型百货,锁定中高端家庭消费族群。大洋晶典在福州有两家店,以国际精品为主,锁定人均消费3000元人民币的高端消费者。

按照习惯来区分,一般将北京、上海、广州等列为一线城市;七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则是二线城市,人口约达500万至800万人;三线城市则是各省区的行政中心及经济较发达城市,人口在200万至400万人,相当于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市(约266万)和新北市(约392万)。据统计,目前大陆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以上的城市共计有120个,超大城市则有25个;若按人口来分,非农人口高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共有62个,非农人口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则有95个。

大洋百货扩点区域不以一、二级城市为目标,而是以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为主。颜思文说,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土地取得或租金成本高;至于二、三、四线城市,除了租金成本费用较低外,大陆“十二五规划”要求拉近城乡差距,只要先行卡位正在增长的消费族群,经营三、五年后就可进入回收期。

大洋百货历经10年的创业,公司采用“母鸡带小鸡”的人才培育模式,充分授权店长,并以当地需求规划新店发展方向,且大量采用本地人充任管理层。目前18家分店仅有7位台藉店长,其他11家由当地人担任店长,220位助理级干部仅30位来自台湾。通过引进店长责任制,提供员工升迁渠道,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接续循环。

2011年,大洋百货合并营收达258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30.24%,税后获利8.45亿元新台币,增长76.47%。颜思文说,公司未来10年的发展计划将达到50家店的目标。

街头小超市(台湾称“便利店”)也是台商争夺的重点。在台湾有“超商双雄”之称的统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在大陆各地展开先声夺人的“争夺战”。全家便利虽在岛内经营规模与门店数量上屈居“老二”,却因得到以生产“康师傅”方便面而闻名的顶新集团大力支持,抢先在大陆排兵布阵,凭借顶新绵密的物流网络,迄今已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及成都拥有880家门店。而“老大”统一超商却因与日本大股东有授权协议,只能在上海地区经营7-ELEVEN分店,目前只开设有100家门店;北京地区则由日本7-ELEVEN株式会社主导,广州地区则是由香港的英资牛奶国际集团负责。

2011年,统一超商在大陆获利1.6亿元新台币,而全家便利则因投资规模较大,目前尚未盈利。预计2012年,全家便利将再开设400家门店,总数达到1200家,达到经济规模,预期上海全家便利最快将在明年转亏为盈。统一超商计划今年扩展至150家门店,另外通过转投资上海星巴克获得稳定利润。

还有不少台商投资大陆物流行业,如长荣集团、中菲行、顶通物流、统冠物流、环众物流、富全物流等。其中,长荣海运集团自1994年起,即在大陆重要港口设立办事处并投资堆货场,目前共有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等十多个办事处,员工逾千人。长荣集团海运业务的60%与大陆市场有关。2010年1月,长荣集团在重庆市长寿、渝北投资建设了港口物流项目,由长荣航空承运的渝台直航航班同时投运。另外,长荣集团与中国远洋和中国外运公司也有航线上的合作,如长荣航空就中转港澳部分与大陆公司进行配合,并参与了厦门机场仓储的建设。通过在大陆的投资布局,2011年长荣集团在大陆物流业获利5700万元新台币。

中菲行集团自1991年起,采取以大中华经济圈为母体市场的经营策略,在大陆及港澳地区设立70多个网点,提供客户空运、海运、物流运筹作业、报关报检、货物保险及大陆内地运输等全方位物流服务。其中,北京、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厦门、深圳、广州等多个服务网点持有一级货运及NVOCC国际货运人执照。此外,中菲行还取得报关报检,货物保险及大陆内地运输等相关证照,可以提供海运、陆运、空运、报关、仓储物流等“一条龙”完整配套物流服务,协助顾客理顺全球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2011年中菲行在大陆获利5100万元新台币,占母公司总获利的26.47%。

食品业:三雄对决

台湾统一集团旗下另一企业统一中国(全称统一企业中国控股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在大陆市场生产销售饮料和方便面,是顶新集团的老对手,去年凭借新推出的“老坛酸菜牛肉面”,一举扭转了多年以来方便面与茶饮料都被康师傅打压的被动局面。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1年大陆的奶茶市场销售额增长1.4倍,而这正是统一的优势领域,统一奶茶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2%,遥遥领先其他品牌。也因此,去年统一中国的营业额达到167.37亿元人民币,税后纯利3.12亿元人民币。统一集团在大陆获利22.78亿元新台币,占台湾母公司当年总获利的24.11%。

作为大陆台资“食品业三雄”之首的顶新集团,旗下企业康师傅(全称康师傅控股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主要业务与统一几乎完全重迭。一直以来,康师傅在方便面、茶饮料拥有长期霸主地位。2011年,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市场占有率达56.7%,茶饮料市场占有率50.1%。去年顶新的营业额达到78.67亿美元,税后纯利4.2亿美元。不过,由于去年奶茶饮料在市场窜红,以及统一主打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受到消费者热捧,逐渐威胁到顶新的龙头地位。顶新未来要维持集团的继续壮大,只有努力把品牌效益发挥到极致,在食品业扩大产品线,其2011年底收购百事中国灌装厂,跨入碳酸饮料市场,即是扩展业务的一大动作。

前不久,康师傅又与日本休闲食品大厂Calbee和日本伊藤忠商社合资成立新公司,合作进军大陆的休闲食品市场,由康师傅主导销售渠道。而日本企业选择与康师傅合作,看上的就是它布下了其他企业追赶不上的绵密销售渠道,目前康师傅在大陆共有555个营业所、6188个经销商、8.67万个直营零售商、510条生产线和65个生产基地。

大陆的休闲食品市场近年开始快速增长,目前休闲食品最大的品牌是台湾的“旺旺”。尽管康师傅也有糕饼事业,但是比重不高,这次大举进军休闲食品市场,等于是要和蔡衍明的旺旺集团正面对决。

去年旺旺集团的营业额达到29.47亿美元,税后纯利4.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也一举超越康师傅,成为在香港上市总市值最高的台湾企业。

有趣的是,旺旺在大陆米果和乳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是高到极限了,因此2011年下半年开始积极与日资企业合作,似乎要复制康师傅过去的成功经验。旺旺先是与日本明取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共同设立食品加工公司,从事休闲食品制造,之后又和日本森永乳业株式会社技术合作,今年初则宣布与日本快餐巨头娃乐贝亚日洋株式会社及7-ELEVEN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北京旺洋食品公司,将生产盒饭、三明治、饭团、寿司、包子和意大利面等便利食品,供应北京地区各7-ELEVEN便利店和开展食品快递服务。日本企业与旺旺合作,看上的也是它的绵密销售渠道,目前旺旺在大陆有346个营业所、约8000个经销商、34个生产基地和103家工厂。

争抢餐饮连锁商机

研调机构指出,目前大陆人均饮料年消费量仅有三、四升,远远不及台湾的88升、日本的136升及欧美发达市场人均每年消费量150升以上的水平。因此,在未来大陆内需市场成长的过程,饮料市场快速增长是可以预见的趋势,预期每年可维持10%至20%的增长速度。

大陆饮料市场火热,无疑是台湾食品企业最大投资热点。在环保的诉求之下,大陆啤酒等饮料罐装化比率持续攀升,对铝罐需求的增长促使台湾生产饮料铝罐的大华积极扩充产能,并陆续拿下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及王老吉等一线饮料企业订单,2011年在大陆获利2.73亿元新台币,占台湾母公司当年总获利的36.05%。

其他与饮料相关的台资企业,如饮料设备商彬台、生产软饮料纸质包装材料的宏全和统一实业,以及在大陆生产销售“每日C”果味饮料的味全,去年财报都交出亮眼成绩,在大陆获利分别为7200万、1.62亿、1.41亿和9500万元新台币,占台湾母公司当年总获利的37.15%、13.07%、14.31%和13.84%。

再谈到“美食”商机,与之相关的台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两岸饮食文化相近,台湾餐饮企业的实力较强,纷纷以开发大陆市场为诉求。例如经营“85度C”咖啡西点店的美食达人集团,约有70%的获利来自大陆市场,目前,“85度C”已成功挤进大陆速食餐饮品牌前十大,到去年底在大陆地区拥有直营店100多家,经销店总数达到545家,营收82.5亿元新台币,税后纯利7.83亿元新台币。今年计划继续加快在大陆的扩展脚步,将深入二、三线城市布局,希望藉此扩大市场占有率,拉大与其他餐饮同业的差距。

大陆的烘焙糕点市场在近年才开始快速成长,且变成一个追求时髦的消费热点。“85度C”进入大陆可说是适逢其时,开创了烘焙(面包、蛋糕)、饮料(咖啡)的流行消费热潮,但也很快就引起他人的效仿。

克莉丝汀和元祖是最早到大陆发展的台湾烘焙连锁企业。对大多数内地民众而言,面包、蛋糕这种洋玩意是外资企业进入大陆之后才慢慢普及的。从早期过节庆祝才会花钱买蛋糕,到现在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如今在大陆一线城市,烘焙连锁店在街上随处可见,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从调查数据看,规模最大的好利来,其市场占有率还不到2%,且好利来的门店多在华北地区。若以华东地区来看,克莉丝汀的规模则是最大。但不可否认,紧追在后的其他台湾烘焙连锁企业随时都有追赶超越的机会。

去年2月,在大陆发展近20年的克莉丝汀在香港挂牌上市。目前其在大陆地区经销店总数达到898家,营业收入9.86亿元新台币,税后纯利8000万元新台币。自2011年4月开始,克莉丝汀在一些城市客流量较大的购物中心开设欧式鲜焙店,现在已有7家,计划到明年再新开121家店,经销店总数将达到1200家。

从鸡肉加工跨足到餐饮连锁的大成也是成功的案例。目前大成已建成包括汉堡王速食连锁(台湾42家店)、季诺休闲餐厅(在上海、北京设有门店)、台湾意曼多咖啡、胜博殿日式猪排(台湾13家店,北京1家)、岩岛城烘焙、大成家简餐(在天津、北京、上海设有门店)、鼎泰丰及台湾意大利美食店等在内的规模化餐饮连销体系,2011年在大陆获利7202万元新台币,占台湾母公司当年总获利的8.54%。

台湾餐饮业龙头王品集团也有意复制岛内的成功经验,进军大陆市场。王品在台湾拥有216个不同品牌,现阶段以“王品”、“西堤”两大品牌进军大陆餐饮业,目前已在大陆15个城市开有45家直营店,去年首度打进西南地区的重庆和成都,今年规划再开拓7个城市,扩充到60家直曹店。由于王品在大陆消费者心目中具有高档形象,预计今年在大陆营收获利可达25亿元新台币,年增长25%。

据台湾《经济日报》近日报导,从去年下半年起,岛内连锁餐饮业者纷纷在加快进军大陆步伐,至少有100多个连锁品牌前往大陆各地发展,还有许多正在筹划中。由于大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且台商发展的优势已渐渐流失,包括“几分甜”、“拉亚汉堡”、“继光香香鸡”等许多连锁餐饮品牌店,都在筹划西进大陆布局,以便赶上最后一波商机。

台湾连锁加盟促进协会理事长许湘表示,目前长三角地区连锁餐饮业者十分密集,尤其在上海生存最为困难,如今要找到好的店面都十分不易,但5年后发展机会更小,要进军大陆,未来不会有比现在有更好的机会。

以“几分甜”为例,看准上海烘焙市场正在快速成长中,而台湾烘培技术目前还有一定优势,因此在两年前开始筹划赴大陆开辟市场,预计在今年9月会有第一家分店进驻上海,并计划在大陆开设中央工厂,第一阶段发展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将以直营店的形式开设分店。

“拉亚汉堡”去年以美式餐厅的形式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店。董事长徐和森表示,目前已经成功将每客单价提升,慢慢开始回本,这次是“拉亚汉堡”第二次到大陆投资,提前两年开始规划,抱着不容许失败的精神,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会陆续扩展门店。

编后语

目前,两岸关系出现60年未见的良好局面,为台商在大陆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科技创新与经济飞跃正在孕育之中;大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调整产业结构。这对台商来说,既蕴含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关键在于顺应时势,善用优势,进行转型升级。许多台资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相信以台商的经验和智慧,台资企业在大陆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奇迹。

本刊今后将连续报道一些在大陆获利贡献占比高、发展稳定的著名台资企业,介绍他们在大陆长期深耕布局、积极开拓市场的经验。

上一篇:教书育人 责任在心 下一篇:伍娜用平凡创造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