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自由 皈依佛门

时间:2022-07-26 06:40:10

摘 要: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主要是因为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敢于与统治阶级抗争的精神,以及他在取经道路上,为保护人民与妖魔斗争的行为。然而取经的道路却将孙悟空的人生推向了悲剧,可以说取经的过程把孙悟空自然的本性消耗殆尽,使他最终丧失了自由。因此,孙悟空是一个悲剧形象。本文从孙悟空成为英雄的转变过程出发,试分析孙悟空悲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自由 悲剧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它以其神幻离奇、浪漫诙谐的笔法描绘了多种多样、形象各异的神灵妖魔,尤其作为小说主体的取经过程,更显得谲诡奇幻。

正因如此该小说被誉为是一部充满“幻、趣、怪、玄”色彩的古代神话幻想小说。而在这部神话幻想小说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很多奇幻的人物,其中最主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孙悟空”。孙悟空可以说是《西游记》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之一,小说描写了他从出世到成为“斗战胜佛”的过程。表现了他从追求自由的斗争到逐步失去自由的过程,展现了一种人生发展的历程,是人精神演变的过程。本文试从孙悟空放弃自由皈依佛门这一过程入手,分析孙悟空悲剧形象的产生根源。

一、追求自由,向往平等——悲剧的缘由

首先,孙悟空的出生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的神猴,是自然之子。他从一出生便摆脱了社会世俗,他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束缚。所以他追求平等自由也就是本性发展的必然。

其次,孙悟空所居住的花果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桃花源似的社会,在这里自由平等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样的本性和这样的生活环境就自然使孙悟空成为追求自由平等的化身,而这样的性格也就使得孙悟空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皇权发生冲突。皇权社会所需要的是“顺民”,而非追求自由平等的“叛逆者”。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一切统治的规章制度、礼法教义都是为巩固社会地位而设置的,要想凭借个人力量去打破这种坚不可摧的社会体制是很难成功的。但是,为了追寻自身的理想与自由,孙悟空用个人力量造反了。

最初是因为他的命数已到,“鬼”来,他一怒之下大闹了地府,并销毁了生死簿,他为自己生命问题的平等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而这样的胜利,这样的斗争就必然会激怒天庭,于是玉帝派兵讨伐他,经过种种斗争,玉帝决定用“招安”的方式将他收服。可是被“招安”的孙悟空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个纯净的自然人,社会让他明白有地位、名誉和没有地位、名誉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又造反了,这次是为地位、名誉而战。然而社会等级制度却规定:只有本身是神佛的,不需要修炼便可以成仙,孙悟空不是神佛出身,却要越过修炼来享受只有神佛才能享受的地位。这又触犯了社会制度,一切社会统治力量都要与其抗争,这就是小说中精彩的一幕“孙悟空大闹天宫”。大闹天宫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孙悟空失败了,但以上这七回却是全书中最光辉的部分。就孙悟空的形象来说,这也是表现他追求自由平等最完美的部分。斗争失败了,孙悟空被压在了五指山下,从此丧失了个人自由,成为了他悲剧的缘由。郭英德在《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中曾说:“孙悟空就这样被压在五指山下,那是一个悲剧——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悲剧的原因是社会不允许个人充分发挥个体能力,所以像孙悟空这样有价值有能耐的人结果被毁灭了,这是个悲剧。”

二、敢于斗争,嫉恶如仇——悲剧的发展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武艺超群,凭借金箍棒打遍天下无敌手。孙悟空视皇权为污物,他多次见到玉帝不跪,在天宫中他忽视等级制度,与各路神仙皆以兄弟相称。即使后来走上取经的道路孙悟空对玉帝、如来等统治者仍不是很恭敬。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神仙他总是呼来喝去的。第三十三回中他为了骗取两个小妖的宝贝,竟然要玉皇大帝把天借给他装半个时辰,还威胁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观音菩萨是取经的实际组织者,但孙悟空竟敢嘲笑她“惫懒”,活该“一世无夫”。如来佛是西天最高统治神,孙悟空竟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当他发现怪物是神仙身边的坐骑时,他不论是谁都会向他们问罪。结果如何我们暂且不说,但从他的行为中足以看出他对皇权的蔑视,表现出了他极强的叛逆精神和反抗精神,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英雄。尤其是他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路上他兢兢业业,翻山越岭,降妖除魔,吃尽千辛万苦,排除重重困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保护唐僧取经。他的斗争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但正是这些也为他最终丧失自由,成为一个悲剧形象,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他逐渐忘记了自由,而那些妖魔鬼怪也许正是他当年追求自由的真实写照,可是都被他一一制服,此时的孙悟空不能不说越来越像当年与他斗争的当权者。这也使孙悟空的悲剧形象更近一层。

三、至情至性,知恩图报——悲剧的高潮

孙悟空失败后,被压在五指山下,求生不得,欲死无门,一点自由也没有了。他一个人寂寞地度过了五百年,他年少时的锐气早已被摧毁,他放纵的心性也被束缚起来。按照佛祖的旨意,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是他唯一的出路,无奈他只能选择这条路。为怕孙悟空中途反悔,“统治阶级”还骗其戴上了紧箍咒,束缚其身体。在真假猴王的故事中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所变的假悟空,象征着他降服“心魔”的胜利,也表现出他全心保护唐僧取经的决心。在取经路上,唐僧常常善恶不分、人妖不分,经常斥责孙悟空“不遵善道”。孙悟空多次受到唐僧的斥逐,几次离开取经队伍,使他不得不“动心忍性”,经受心性的磨练。孙悟空尽管受到斥逐,也曾重回花果山,重操旧业,但是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甘当和尚,不做“妖仙”。他凭借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唐僧,孙悟空依旧恭顺,极其敬爱,对八戒、沙僧也是关爱有加,显示了他的至情至性。孙悟空的本性是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蔑视一切神佛,敢于同统治者斗争,而这时的他,天性受到了摧挫,行为受到了束缚,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的个性逐渐被消磨,最终泯灭。也完成了所谓的由“魔性”到“佛性”的转变,从“妖仙”齐天大圣成为了斗战胜佛,这使孙悟空的命运的悲剧性达到了高潮。

当然孙悟空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一路上降妖伏魔,救死扶生,造福百姓,由此可见孙悟空放弃天性也算是值得的。但书中处处都向我们揭示了神佛统治者的昏庸。神本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应是为人民服务的,而《西游记》中的神佛们为了消除异端,任意放纵妖怪在人间作乱、残害百姓。当孙悟空将妖魔降服时,大部分妖魔都受到了神佛的庇佑。神魔相通,阻碍取经,授意九九八十一难。可见取经只不过是神佛统治者,为收服孙悟空而设计的游戏。唐僧被称为“圣僧”,一心向善,求取真经。而第四十八回中他对自己的取经价值是这样看的:“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以慈悲为本的佛界代言人尚且如此势力,那么他所讲的经典教义怎能不是虚妄之谈?第九十八回进一步为我们揭示了佛法世界的虚伪。这一回记述的是唐僧一行到达圣界求经的事。如来是大慈大悲的佛祖,自命清高脱俗,而他的弟子阿摊、伽叶二佛却地向跋涉万里,历尽磨难、前来取经的唐僧索要贿赂,即“人事”。如来不仅没有处理他们,反而振振有词地为其辩护:“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圣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如此道理,连唐僧也惊呼:“这个极乐世界也有凶魔欺害呢!”无奈之下,只得把唐王所赐化斋用的紫金钵奉上,方得真经。拂去佛法世界表面的祥云瑞气,原来也和市井一般惟利是图、贪财好利。所谓普渡众生,原来也是要有代价的。佛界尚且如此,那么佛界的经典其实质和价值又有几何呢?这一回书中,佛的华彩被剥落,没有了圣人的尊严,自然也就没有了救苦救难的慈悲,没有了乐善好施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清逸。人间无净土,天宫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幸福仙境,但它和人间又有多少差别呢?那里的统治者同样昏庸无能。于是,人们又把西方当作极乐世界,顶礼膜拜。但西天和人间到底一般,也没有人们想象的乐园。而孙悟空被迫丢弃真我本性,历尽艰险,取到的却是这样的“真经”,这对孙悟空来说,无疑是个绝妙的讽刺,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综上,孙悟空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的冲突、自由与规范的冲突的过程。孙悟空的结局是放弃了自由,成为了神佛中的一员,这个结局在我们看来是孙悟空成长中自由天性被磨灭的悲剧,但在当时的社会对于孙悟空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想生存,就要放弃自由,就要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孙悟空做到了,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孙悟空的人生又是成功的。由此孙悟空成为《西游记》中悲剧式的英雄,他的酷爱自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嫉恶如仇,除恶扬善,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光辉形象,也为《西游记》成为世界文学中经典之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明志.西游记漫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邱菊,王则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161006)

上一篇:弘扬“亮剑”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 下一篇:中国西部快递行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