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岷:在放弃中学会把握机遇

时间:2022-09-27 11:40:07

廖岷:在放弃中学会把握机遇

平头,发丝倔强地根根竖起,一副黑丝边眼镜,眸子明亮而有神。年近40的廖岷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7月28日下午,北京金融大街甲15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大楼。廖岷坐在位于17层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话声音轻柔,但非常清晰,略带些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里偶尔夹杂着几句英文。他坦陈:“我是在放弃中学会了把握机遇。”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能吃苦着呢”

汶川地震刚发生的时候,廖岷非常紧张。“我出生在四川阿坝的小金县两河口,曾在那儿生活了10多年,我对那里的大山、流水、老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5月12日,我挨个儿给在四川的几十个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所幸他们都还好。”

“1950年代,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的父亲被打成,从原籍江西南昌‘发配’到四川阿坝,并在这里安了家。”廖岷便出生在那里。“阿坝在川西北,四周都是大山。儿时的我从来没走出过大山,一直很向往大山外的世界。我也吃过很多苦,砍柴、挑水、采中药什么都干过。所以直到现在,无论工作有多苦、多累我都能扛得下来。”廖岷常对同事们说:“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能吃苦着呢!”

后来,父母终于得以,还落实了政策,重新回到了江西。廖岷当时正读初一,也随父母回到了江西,转到南昌北郊新琪周蚕桑场中学就读。

廖岷记得他回到江西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43分。那是他生平考试所得的最低分数。“以前在四川读书的时候,我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知耻而后勇。也是从小的磨练使得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服输和放弃,于是,他开始奋起直追。两年后,他如愿考进了江西省著名的省重点南昌二中。又三年,考上北京大学。

“在北大学习的日子,是一段真正的象牙塔生活。那时的人们思想都很单纯,学校里也没有现在这么浮躁,老先生们都穿着布鞋,学生们也没有什么就业压力,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天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宿舍中间穿梭,四点一线,走路都不带拐弯儿的。”廖岷一谈起大学时代,脸上便不自觉地挂着微笑。

最值得记忆的,是北大晚上的讲座特别多,廖岷没事儿就跑去听。除了经济学的讲座,哲学、历史,甚至物理的讲座他也去听。有时候讲座太多了听不过来,他就和室友商量一人听一场,然后晚上就寝前再“卧谈交流”,这样一晚上就等于听了好几场。

每年暑假,廖岷基本上都不回家,就在学校里看书,或者为外国访问学者做研究助手。“当时北大的住宿条件并不好,风扇都没有,更别提空调了,但那时北京的夏天很凉快,假期里校园很安静,那种环境里的学习,心里特舒服。”

1990年,廖岷从北大毕业。由于当年北京各大部委都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也不能考研究生,廖岷千辛万苦,找到了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市第四毛纺厂,拟担任厂里的团委书记。正当廖岷要去上任时,教委又通知他被保送北大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于是,他放弃了工作,重新回到校园。

“有的工作的学习曲线比读书的更陡峭”

1993年春天,廖岷硕士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被直接保送读博士研究生。“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我说不定会成为一名经济学研究人员。”然而,命运之神却在这时又给了他另外一种选择。

当年4月,正是全国各大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的高峰期。已没有了就业压力的廖岷到中国人民银行去找一位同学。在办公室等候同学的空档儿,一名工作人员奉处长之命过来和他聊天,全英文,廖岷对答如流。

末了,这位处长问他,我们是负责管理外汇资产的,你的英文不错,愿意来这里工作吗?”廖岷一下子怔住了,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参加了一场面试!

去,还是不去?对廖岷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央行的待遇自不必说,国际司还是一个特别能锻炼人的部门,这不免令学了多年经济学的廖岷非常动心。但是,当时他已经被保送读博士研究生,导师张纯元教授也对他特别看重,准备把他当作学术带头人来培养。“如果放弃读博,自己有点儿难以向导师开口。”

那一晚,廖岷失眠了,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第二天下午,主意已定,他找到导师说明了情况。不料导师却非常开明,同意他去央行工作,临别时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年轻人能够从事国际金融领域的工作,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这种人才我们国家还很缺,我支持你去。你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还会接收你。”

事实上,廖岷的离开还是让导师非常伤心,以至于在多年以后一次为导师祝寿的聚会上,老人家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还提起这件事时还是感叹不已。

导师的宽容,换来了廖岷夸父逐日般的付出。在央行国际司,廖岷是非常勤奋的一个。除了日常24小时跟踪外汇市场的交易工作,他同时还兼任国际司的团委书记。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也不得闲,平时接触国外金融资料比较多,他便细心整理,搜集起来。日积月累,这便有了他日后的专著――《欧元震撼》。这是国内最早研究欧元的一部著作。

然而,读博士研究生其实一直是廖岷的一个未了心愿。6年后,他又考了GRE,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录取通知书。但恰在此时,央行的一位副行长要选一名秘书,要求有两条――懂国际金融、外语好。在当时的五个候选人之中,最终确定为廖岷。

再次面临抉择,廖岷难以取舍。

但是这位副行长的一句话给他吃了颗定心丸:“读书的机会以后还会有,如果以后你仍想出国读书,我也可以给你写推荐信啊!”

于是,廖岷再次放弃了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有的工作的学习曲线比读书的更陡峭,”时至今日,廖岷笑说:“如果以后要读博,我还想去国外大学,如果只能在国内读,我还选择母校――北大。”

“金融知识的普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两次放弃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您后悔过吗?

廖岷(以下简称廖):如果现在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放弃。那几年,我所获得的经济实战经验是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学不到的,我很珍惜。事实上,后来我也得到了去国外学习的机会,2005年我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了一年,获得了MBA学位。

青:在剑桥大学的经历让您有哪些收获?

廖:到了国外以后,除了学业上有所长进,思想上受到的冲击也很大。班级里有105多名同学,来自世界43多个国家和地区。班级实际上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在课堂上,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异常激烈,于是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全球观,帮助我在做事的时候尽可能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这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而且我当时的年龄在班上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也成了班里必须最能吃苦的学生。

青:2003年您开始在银监会工作,与之前在银行工作相比,您觉得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廖:我要感谢我在商业银行工作的经历。现在银监会工作,经常与商业银行打交道,过去的经历让我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换位思考。比如说,银监会出台一项政策,我就会考虑这项政策会对商业银行的运转造成什么影响。应该说,这种思考有利于我们的监管工作。

青:现在您作为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同时还兼任团委书记,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廖:我想是金融知识的普及,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提起金融,人们总是感觉很专业、很精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到各地的乡镇调研,发现一些农民连最基本的存贷款知识都不懂。这说明我们金融环境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研回来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全国金融系统“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组织金融系统的团员青年下乡,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结果,广大农村群众的反响特别好。这对我们全面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金融、理财、风险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繁荣农村金融市场都是很有意义的。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团委的一项长期工作。此外,我们还把一些金融知识印在台历和扑克牌上,实现艰涩的金融知识与普通民众的对接。

青:如今许多年轻人缺乏金融理财知识,出现了许多“月光族”、“啃老族”,您对此怎么看待?

廖:你说的对,其实年轻人出现这些问题正说明了我们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高,金融环境建设尚待加强。要正确理财,除了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青年人还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风险观,然后才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一步步达到自己的财富目标。年轻人应该有计划地理财,切忌急功近利。当下,我认为应该对“90后”加强金融教育了。

青联档案:廖岷,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上一篇:王亚伟:“牛基之父”再出山 下一篇:“口哨女皇”的爱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