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时间:2022-07-26 04:23:02

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摘要] 目的 建立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葡聚糖凝胶-G50微型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含量,并计算包封率。 结果 葡聚糖凝胶-G50可使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完全分离;HPLC条件下,川芎嗪与辅料和溶剂峰分离良好,川芎嗪浓度在1.09~43.6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4,n = 6)。 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准确、稳定,为评价和控制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 TQ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14-03

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一种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多种药理活性[1],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肺动脉高压等疾病[2]。长循环脂质体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靶向药物载体,其在体内可阻止巨噬细胞对脂质体的识别和摄取,而极大延长脂质体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3]。把川芎嗪制成长循环脂质体制剂,可显著改善川芎嗪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代谢快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川芎嗪的疗效。本实验旨在建立简单可行、稳定可靠的分析方法,以准确测定川芎嗪在制剂中的含量和包封率,为评价和控制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的质量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515泵、2487紫外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N3000色谱工作站(浙江大学);精密分析天平AUW120D(日本岛津公司);JB-3型定时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雷磁新泾仪器有限公司);微孔滤膜(德国ME MBRANA公司)。

TMP(含量>98.5%,江苏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大豆卵磷脂(上海泰伟药业);胆固醇(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EG3000-DSPE(德国lipoid公司);葡聚糖凝胶-G50(上海蓝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4]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精密称取处方量的川芎嗪、卵磷脂、胆固醇和PEG3000-DSPE,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使之溶解。将上述乙醇溶液匀速注入到水浴60℃的PBS 6.5溶液中,恒温快速搅拌至无醇味,静置,过0.45 μm的微孔滤膜,即得。

2.1.2 空白脂质体 按处方精密称取卵磷脂、胆固醇、PEG 3000-DSPE等辅料,同法制备不含药物的空白脂质体,备用。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5]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迪马platisil ODS柱(5 μm,250 mm×4.6 mm),Phenomenex保护柱;流动相:甲醇-0.5%冰乙酸(40∶60);流速:1 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98 nm;进样量:10 μL。

2.2.2 专属性试验 取空白脂质体和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各0.5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破乳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分别作为阴性溶液和样品溶液。将阴性溶液、样品溶液和43.60 μg/mL的川芎嗪对照品溶液分别进行HPLC分析。色谱图见图1,川芎嗪的保留时间约为13.2 min,峰形良好,空白辅料对川芎嗪的测定无干扰。

2.2.4 精密度试验 取10.90 μg/mL川芎嗪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得到RSD为1.41%,说明该法精密度良好。

2.3 分离方法的建立[6]

3 讨论

3.1 测定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在前期试验中曾采用超速离心法,在转速20 000 r/min以上长时间离心,但脂质体仍难以完全沉淀分离,而且在高转速条件下部分脂质体可能被破坏而导致药物渗漏;透析法虽能有效分离,但操作耗时过长[8]。相比之下,凝胶柱色谱法简单可靠,能使包封药物和游离药物得到较好的分离。

3.2 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条件

3.3 流动相的选用

本文建立了准确、稳定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选择流动相条件时,若单纯以甲醇-水作流动相,会导致峰形拖尾严重,可能是由于川芎嗪碱性氮原子易与柱上未完全封闭的-OH产生氢键结合[10],使其难以洗脱,造成拖尾。因此参考文献[11-12]在流动相中加入了少量冰乙酸,以调整峰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昌奎,吴晓华.川芎嗪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4,16(6):3-5.

[2] 胡国芬,王建平.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10):77.

[3] 曹纯洁.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1):1-3.

[4] 宏伟,陈大为,赵秀丽,等.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889-892.

[5] 王利胜,陈晓丹,吕耿斌,等.自乳化辅料对川芎嗪缓释固体分散体释放度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23):96-99.

[6] 黄义昆,梁建成,韦敏,等.影响盐酸川芎嗪脂质体包封率各因素分析[J].中国药师,2006,9(9):825-827.

[7] 鲁会侠,冯锁民.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包封率的测定[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0):778-780.

[8] 冯秀珍,丁燕飞,李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纳米脂质体药物含量及包封率[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4):556-558.

[9] 高晓黎,季兴梅.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的条件筛选[J].中国药学杂志,2003,28(7):515-517.

[10] 桂双英,温志强,彭代银,等.汉防己甲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70-72.

[11] 王利胜,石宗丰,郭琦,等.川芎嗪、阿魏酸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体内稳定性的研究[J].中成药,2011,33(2):304-308.

[12] 夏祖猛,王利胜,赖宝林,等.芎冰微乳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119-121.

(收稿日期:2013-01-09 本文编辑:卫 轲)

上一篇:进展期胃癌D2与D3术式的近、远期疗效比较 下一篇:感悟庄子《逍遥游》的“逍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