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宗师》看庄子美学思想对人生观形成的作用

时间:2022-07-26 03:50:22

从《大宗师》看庄子美学思想对人生观形成的作用

【摘 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同其他各家的美学思想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庄子的美学思想同他的哲学思想浑然一体,即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的束缚,通过“道”才能消除异化,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于人生的审美态度的考量。这种美学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下人们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 大宗师 道 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22-03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艺术理论发展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富有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的著作。郭沫若指出:“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沫若文集》第八卷)

目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庄子》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本文通过内篇《大宗师》展开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关于《大宗师》的主旨,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中认为:“大宗师者,道也。犹言圣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刘武在《庄子集释内篇补正》中谈到:“所谓大宗者,道也;所为大宗师者,以道为师也。”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中云:“大宗师,是以大道为师。”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荣辱观、生死观、苦乐观等。人生观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西方思想的渗透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传统的人生观开始发生变化,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勇敢无畏的正义感已经慢慢消退了,而适应于当今社会的人生观还没有树立,许多人产生了种种人生困惑。人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本文从庄子的美学思想出发,以寻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天人合一”与“真人”观点的分析

《大宗师》首节讨论了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哪些是属于自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是天人合一的前提。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保养自己的智力所不能知的,这样才能使自己享尽自然的年寿。但学习知识的对象是变化无穷的自然,如何知道什么是人为的而不属于自然的,什么是属于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呢?庄子认为,只有真人才有真知,才知道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人为的。这里的“真”并不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真实的、真正的,也不是“真善美”中的“真”。《说文解字》中对“真”的解释是:“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此真之本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并不满足于做普通人,而希望能够达到更高的生命状态。

《大宗师》中对真人有详细的介绍。文中首先讲述的是真人的处世之道和对于事物的态度:“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意思是:不违逆微少、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过了时机而不后悔、顺利得当而不自得,登高而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庄子认为这些是做真人的基础。

接着,庄子介绍的是真人的生理状况的特殊之处:“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睡觉时不会做梦,醒来时不忧愁,饮食上不追求精美,呼吸比普通人深沉得多。他们对外部事物没有嗜欲,天然的根基就很深。由于没有任何牵挂,故而真人“其寝不梦”“其息深深”。而普通人的呼吸只用咽喉,因而言语吞吐时喉头好像受到阻碍。

再接下来,庄子讲述的是真人对生死的态度:“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不忘记来源,也不追求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自然。庄子认为这就是真人应该有的生死观念。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这段话讲的是,忘记生死的真人的外貌及喜怒的变化都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顺其自然。

庄子在本段最后讲述的是真人的最高境界:“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意即真人神态巍峨而不畏缩,好像不足却无所承受;孑然不群并非坚执,心志开阔而不浮华,舒畅自适好像很欢喜,一举一动好像不得已,内心充实面色可亲,德行宽厚令人归依,精神辽阔犹如世界的广大,高原超迈而不拘礼法,沉默不语好像封闭了感觉,不用心机好像忘了要说的话。

庄子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就是与自然同类;认为天与人是不合一的,就是与人同类。真人是把天与人看做并非互相对立的,真人的观点才是庄子“天人合一”观点的核心所在。

从整体上体会,庄子所描绘的“真人”形象具有完善、理想的人格。这也正是现今人们所缺少的一种心态,一种对人世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不自夸、不自傲;淡泊宁静,无所牵挂,所以寝而无梦,醒而心安;不沉溺于欲望,呼吸舒缓而深沉;以生死为一体,生不喜、死不忧;独特却不固执,心胸开阔,悠然自得,德行宽厚。

上一篇:美国、日本校车管理制度对我国校车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关于广告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