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走重庆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时间:2022-07-26 03:17:42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走重庆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五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为重庆描绘了一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美好蓝图,提出力争在未来15年内将重庆建设成创新型城市。本文拟在分析重庆自主创新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重庆自主创新的现状

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重庆把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重点,突出“军民结合促创新”特色,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自主创新进入了一个快速提升、全面发展的时期,重庆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重庆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全国2001年的第20位跃居第10位,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10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2001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8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列全国第4位,其中每百万元R&D投入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位居全国第一,跻身全国前列。

(一)基本情况

以军民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创新格局初步形成。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民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逐步形成了军地协作共进、互融发展的创新格局。形成了以军工为基础,以重化工、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等为骨干的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支军地人才互为补充、实力较为雄厚的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了军地资源共享的机制。2004年,重庆市有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口配套(军口)和军口溢出企业,1/3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军口。重庆工业企业50强中,民、军口溢出和民口配套(军口)企业达22家,占44%。2000—2004年,重庆军工系统获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部级30余项,占全市科技获奖数1/3以上。

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一、二等科技奖励30项,在国内及西部地区排名分别为第16名和第3名,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000余篇。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63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0件,预计专利授权3650件,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第15位,在西部排第2位。2004年西南大学家蚕研究团队成功汇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其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成功研制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开创了无创治疗肿瘤的先河。镁合金材料、微机电系统、生物制药技术、燃气汽车、第三代移动通信、工业CT、南方优质杂交水稻、特用玉米良种创新等领域的研发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全国顶先水平,其中镁合金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镁合金研发、生产与应用为一体的基地,镁合金汽车单车用量、镁合金零部件组装摩托车数量两项指标居全国第一。2005年“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973”计划,使重庆科研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高新技术产业化绩效初步显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7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1396个,产值6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直辖之初的3%提高到2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4%。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构成了全市高新技术的主体,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0%。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副提升。全市推广应用CNG汽车、信息技术、数控技术等一批共性技术,其中CNG汽车推广应用2.5万辆,CNG汽车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二)主要问题

就总体而言,重庆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不够多,高水平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创新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主要不足有:

体制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动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上,依靠创新取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与引进相比,自主创新的比较利益不明显,企业花费大量的投入在短期内不一定能产生直接的效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和导向机制不健全。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企业花费大量力气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由于制度的缺陷,往往可以被轻易地得到,如软件的盗版,极大地伤害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四是扶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工具应用不够,政府尚未明确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导向,例如在政府采购方面没有给予自主创新的企业和产品优先权。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从创新活动及产出看,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全市80%以上的知识创新项目,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占全市80%以上,发表的国际论文占全市90%以上。从创新资源的分布看,全市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90%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都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近两年,企业(含产学研结合)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只占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投入之比仅为1:0.2,再创新力度不够,工业50强企业中还有19家至今是专利空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

创新投入不足。2004年,同处西部的陕西、四川R&D经费投入都在8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9%和1.19%,重庆仅有24.7亿元,占GDP的0.93%,该比例还不及陕西的一半。全市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92%,在全国不算低,但与北京(1.35%)、陕西(1.14%)等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国际惯例,企业要生存,其研究开发经费必须占销售收入2%左右,要保持领先优势,研究开发经费必须达到销售收入5%以上。2005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2亿元,占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

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全市有科技人员80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6.5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仅5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领军人才极缺。在渝两院院士仅10人(四川有54名,陕西有43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仅3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仅64名,长江学者仅3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8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4名。全市达到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比例农村0.93%、城市3.3%,平均只有1.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增强重庆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利益驱动就有动力,有了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的滚滚洪流自然会显现。因此,应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积极因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整合自主创新的要素和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推动重庆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政府主导,营造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的社会动力

统筹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能力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光靠市科委统筹显然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市委刚刚成立了科技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党委对科技系统和推进自主创新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将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地区发展实绩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力促进全市的自主创新。

法律提供保证。在国家层面,要通过法律的完善激励创新行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有关法律法规中,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相关税法进行修订;在地方层面,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韩国是自主创新成功的典范,首先得益于有完善的法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促进法》、《科学家教育法》、《技术开发促进法》、《技术评估法》等一系列法律,尤其是2001年颁布的《科技框架法》,包含有29种法律,涵盖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策提供支持。为加快自主创新,国家新近出台的政策多达60条。市委市政府可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庆实际,从税费、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研究制定加速折旧、税前列支、费用扣除、投资抵免、提取准备金等税基优惠政策,使创新型企业切实得到实惠。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允许政策性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目前重庆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拥有资金7.6亿元,先后支持了60多个科技项目,但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实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使用政府资金的采购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都要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形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继续开展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完善专利申请资助制度。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落实人才强市战略。

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平台。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全市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依托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通站、企业(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构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为全市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以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文献、科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重庆高交会,构建成果转化平台。

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最近10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完成的。因此,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新型创新体系下,政府宏观主导,是支持者,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合作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科技项目实施的主体,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变为企业,将财政科技经费更多地投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全市重大科技项目,要由企业牵头申报和组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比重,提高涉及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中企业使用经费的比重。2005年全市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数813项,经费1.3亿元,企业承担项目数只占40%。我国政府的科技拨款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的3%,政府科技经费拨款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仅占7%,而美国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占政府全部科技科技支出的比重超过20%。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在全市现有820个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基础上,增加对技术支持、技术转让等中介机构的扶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营造创新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氛围,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业风尚,逐步形成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要鼓励创造活动,发挥创造才能,肯定创造成果,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提供机会。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倡和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克服浮躁倾向,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浮夸、压制学术民主等不端行为,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规范,营造学术气氛浓郁、有全面激励机制、有利于学科交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的研究环境。

(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增强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考核约束。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要继续深化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众多,要加强考核约束和激励,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的考核体系,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规则。可考虑将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每年企业获得的发明专利指标,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的年度和任期考核体系中,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培养核心竞争力。

建立激励创新的企业分配机制。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分配上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允许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骨干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允许高科技企业实行期权激励政策。完善对主要发明人或实施人的奖励制度,研究出台科技项目经费中的发明人奖励办法。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力度,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实施所获得的部分收益用于奖励。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创新创业,不断壮大技术创新队伍。

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创新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起核心作用。企业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决策者有创新的理念,有创新的精神,就会动员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带领企业积极与外部合作。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有个好班子,而班子里最关键的就是带头人。重庆涌现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如长安的尹家绪、力帆的尹明善、隆鑫的涂建华等,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家。华为的成功,任正非发挥了核心作用,1988年,华为还是一个注册资金只有2万元,员工10多人的小作坊式的公司,17年后,华为公司是一家员工24000多人,2004年销售额达到462亿元的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巨人,到2004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310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申请专利400多件,成为中国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

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鼓励企业专利申请的良性机制,开展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建立专利申请资助制度,鼓励企业、行业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在汽车、摩托车行业实施TS16949标准认证示范工作。以长安集团为例,仅2005年,长安就申请专利543项,筑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网。

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作为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也不必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完成,应该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作为重庆企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我为主,消化吸收后再创新,自主开发我们自己的产品。重庆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投足之比仅为1:0.2,再创新力度不够,而日本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之比仅为1:10,从而形成“引进、提高、再引进”的良性发展,因此,重庆企业应大幅度加大再创新投入,政府财政性科技资金也应大规模向企业再创新倾斜。长安汽车为重庆企业树立了榜样,长安既有合资企业,也有自主开发,重合作更重自主,目前长安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已经达到了S5级,仅次于底盘、发动机、外形等一切设计全部自主的S6级水平,已经在国内汽车自主创新方面遥遥领先。

(三)坚持军民融合,发挥重庆军工优势,增强自主创新的再生动力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支持军民结合。市政府应与各大军工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军民结合沟通协调制度,以畅通信息,促进双方合作。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对军民结合进行专题部署,在资源配置、能源供给、土地供应方面重点保证军工企业,支持军民结合企业的发展。

建立军地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科技资源互为补充、相互结合,形成以军地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依托双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新型科技创新平台,使军地双方科技创新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突破军民之间、行业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界限,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弥补公共科技资源平台资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从而推动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镁合金创新体系是重庆军民结合,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成功典型。2000年,重庆启动新材料前沿领域──镁合金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攻关。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重庆大学、西南铝业集团、兵器部59所、长安公司等近10家军地单位共同组建了共性技术研究、支撑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平台──重庆市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短短5年内,重庆镁合金材料开发与产业化从无到有,重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镁合金研发、生产与应用为一体的基地。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依托军民两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的联合攻关,如混合动力汽车项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项目、创伤烧伤复合伤项目、镁合金材料项目等,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一批创新团队,从而提升重庆科研队伍整体实力。

上一篇: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下一篇:做好失地农民工作构建和谐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