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金牌之路

时间:2022-07-26 01:16:50

探索金牌之路

历届全国影展的金牌作品可谓是最闪亮的“明星”,它让多少人心驰神往,它是多少人学习的典范。如同《中华男儿》的战士一样,全国无数的摄影人雄心勃勃地为金牌不懈地奋战。

从1957到2007,50年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已举办了22届,入选作品被公认为是当时中国摄影水平的代表作,是摄影界甚至全社会对摄影人的价值认定。尤其是获得金牌奖的照片,更是成功和杰作的化身。

本文从历届影展的金牌作品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剖析其拍摄的内容和技巧,感受其创作的独特思考,探索50年来金牌获奖之路的规律和技术。

评委喜欢什么

赏心悦目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无疑是首选之作。

如同所有人看照片一样,评委的眼球也会自然而然地会偏向那些出彩的画面。面对成千上万张投稿,评委的眼光划过每张照片的时间平均起来也不过几秒钟。金牌作品要想在照片的海洋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非凡的光彩,一次次让评委的眼光闪亮。

内容至上

1957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举办之初,就提倡摄影要反映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摄影者要用作品告诉人们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江山秀丽、物产丰富,我国的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和平,国家的建设一日千里,欣欣向荣。

时隔近半个世纪,2002年的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前言中提出的宗旨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推进我国摄影艺术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摄影作品体裁、题材的极大丰富。努力创作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因此,我们看到几十年的获奖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完成的。

进入21世纪,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新闻记者有责任去揭露一些社会的问题,广大摄影人也把镜头伸向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对敏感的政治问题的看法,人们对环境急剧恶化的态度,都在摄影图片中呈现出来。

注重光影

光影的运用是优秀摄影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金奖作品更是不能马虎,只有经得起千挑万评,才能通过一道道评审的大关。

勇于突破

摄影技法的运用常常显示摄影人的功力,也常常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够打动评委和读者。

注意投稿形式

摄影人越来越意识到单幅照片的局限性,因此,摄影组照越来越盛行,不少人就得益于这种形式的转变。

商业也艺术

商业摄影应该算摄影门类中最难的拍摄题材之一。但是许多年来商业摄影门类中真正具有广告影响力的鸿篇巨作并未见到,反而让一些室内静物摄影占了它的位置。

技法创新

全国摄影展分许多类别,这就为摄影人创造了更多的施展空间,技法上的创新同样是摄影成就的具体表现,也是容易获奖的诀窍之一。

电脑技术

电脑制作运用于影像处理,使摄影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学会并运用电脑可以使摄影人如虎添翼。

现代与时尚

当代摄影艺术越来越受到青睐,尤其是许多时尚类杂志、报纸等媒体的涌现,使新潮的摄影方式和纯艺术的摄影表现具有一定的市场。很多人甚至使用摄影手段进行行为艺术的创作,用摄影作品来显示自己的艺术灵感,这些新作的出现,都会让摄影创作增添新的活力。

概述:

从1957年至2007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金奖照片都反映着时代的气息,从口号式的宣传到社会问题的关注思索,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摄影艺术的指导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摄影人只有对社会、对生活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思索,才能通过镜头挖掘、表现出富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金牌之作。

了解金牌作品的创作规律和技术技巧,将有助于我们确定今后的拍摄方向和努力方法。注重内容,讲究形式,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已不单单是一种口号,从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鲜明生动地看到真实的范例。

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重大摄影题材,都曾受到金牌作品的影响,如长城摄影、人体摄影、西部风光摄影、纪实摄影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金牌作品的启发而成为一种摄影风尚。 但是,无论在摄影的主体表现上,还是摄影的技术发挥上,中国摄影金牌作品与国际水平还相差较大的距离。因此,中国摄影人的发展空间还相当大,金牌的获得希望还是相当宽广。我们要学习名家名作,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闯出自己的辉煌摄影之路。

中华男儿?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7年)金牌奖朱庆福摄

母爱黄光寰摄 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7年)金牌奖

简洁生动的画面,浓浓的母子之情,通过大象和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欣赏不已,也让人睹之动容。无论是构图用光、还是意蕴,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自然也征服了评委的心。相信这样赏心悦目的、震撼人心的作品谁看了都会说好。

过马路王一波、柯复摄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7年)入选作品

炼焦场之夜 郭仁仪摄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8年)入选作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摄影展览还没有设立金牌奖,从入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摄影也如同宣传报道一样,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做好,尤其是评委多来自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因此,入选作品的内容自然新闻宣传味十足。

升 周顺斌摄 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4年)金牌奖

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是中国摄影复苏的时期,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摄影进入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阶段,用全民摄影热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摄影界很大程度上还沿袭了新闻图片的拍摄传统,一是因为从事摄影的人员以新闻单位的记者为主;二是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当时的主旋律。因此,人们的镜头还是以展示国家建设迅速发展的成就为主,这样的作品自然容易获得大奖。

融融母爱叶学龄摄 第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9年)金牌奖

90年代晚期,中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已非常紧迫,鸟类摄影的兴起正是这段时期的特色,人们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实际是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生存的危机感。摄影人用镜头倡导“野性中国”,就是要用摄影来警示人们要保持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乡村“弹劾”案(组照之一)傅拥军摄 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2年)金牌奖

目击沙尘暴(组照之一) 黄庆军摄

目击沙尘暴(组照之二)黄庆军摄 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2年)金牌奖

群众的力量任世琛摄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7年)金牌奖

近些年来,中国摄影人更是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把镜头从伟人的身上转向整个社会,转向平民的喜怒哀乐。看似摄影内容的小转变,实质上是整个思想观念的大调整。近年来的一些纪录类摄影金牌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新炊间黄粱 曾越摄 第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1982年)金牌奖

这是一幅典型的注重光影表现的作品,在当时被摄影界的人们奉为经典表现方法。

光线从小窗投射进农家,给主人物打出了轮廓光。整个画面的构图也十分讲究,可以看出明显受到港澳台沙龙摄影影响的强烈痕迹。

金色的希望高健生摄 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1997年) 金牌奖

同样是一幅注重光影表现的作品,但显然比《新炊间黄粱》成熟许多,仙境一般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美好,感受到世间的祥和。画面中的光感温馨和谐,将美好的生活希望通过金灿灿的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

山之肖像 卢现艺(贵州) 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2004年)金牌奖

用光影刻画人物的形象,同时又尊重自然的状况,不让人感到过分地美化,这是21世纪中国摄影人的理解,也是摄影技术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摄影人更多地吸收国际摄影大师的经验,摒弃沙龙摄影的影响,在光影的运用方面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太阳与人易水生摄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6年)金牌奖

这是一张运用多底叠加的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据说作者翻拍了一张人物画像,与太阳底片叠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富有新意和美感的摄影作品。着实得到了评委们大大好评。它对于摄影界解放思想,冲破人体摄影,的确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思想者系列作品 彭年生摄 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0年)金牌奖

从单幅到组照,看似一种画面形式的变化,但实质是一种拍摄技术演进,更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表现。作者用艺术人像摄影的布光方法,用侧光形成的高反差,强化艺术家的思想深邃的形象。如果单独观看每一幅照片,充其量不过是一张张难得的人物肖像摄影作品,但是成组地表现出来,就有一种深刻的意义。每一张脸都像一本书,展现着主人公的性格和不凡的人生经历。

破门而入张小林摄 第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94年)金牌奖

作品明显有模仿霍斯曼・菲利普《达利的原子》的痕迹,但是,中国摄影界很少有人拍摄超现实的作品,张小林较早涉足这一领域,自然十分沾光,作品更容易被受到评委的青睐。现在电脑技术十分发达,创作这样的照片已经相当简单了。然而,这种技法上的创新不光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更多的还需要摄影人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的精神。

湖南张黎明也是这种超现实主义表现的高手,只是他更偏向静物类的摄影,因此,广告、静物类作品金牌让他屡屡得手。

透心凉 李楚益摄 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7年)金牌奖

商业摄影非常难,难就难在投资大,设备多,上百平方米的影棚,上百万元的器材设备,这是一般摄影人不敢轻易涉足。而一些著名的商业摄影师又忙着挣钱,不屑参加展览。这就给许多摄影爱好者留下了广告、静物类作品争金的空间。类似《透心凉》的作品,拍摄难度并不大,与静物摄影相仿,所需设备并不多,所需场地也不大,摄影爱好者完全可以靠简单的灯光设备来完成。

魅发四重曲赵冉摄 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4年)金牌奖

作品运用蔬菜造型表现不同的发型,再结合上相应的眼神,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这组作品获得二十一届影展最佳数字影像类艺术大奖,的确让人感到新鲜。但是,我们深深地感到电脑影像的创作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潜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这类小品式的画面,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通过修图来美化一下画面效果,电脑影像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摄影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从这一点上说,电脑影像创作技术还远没有被中国摄影人善加利用。

心路系列风光作品之一 段红波摄

心路系列风光作品之二 段红波摄 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007年)金牌奖

强烈的形式感一眼就让人感到作者的绘画功底。虽说是表现风光,但是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个人的思想表现。与其说是摄影表现现实,不如说画面传达心声。照片明显地带有后期处理的效果,系列组照的整体色调更强化了作者的思想,这时人们不会再追究影像是否是客观的真实。摄影也如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越来越走向自我,个性化的发展将是未来摄影的大方向。

上一篇:器材展上看什么 下一篇:不可忽略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