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奇迹

时间:2022-07-25 10:37:01

梦想与奇迹

一片临湖而建的新兴区域,成为了合肥市民竞相追捧的热土!

3年前的初冬,这里落下了启动建设的第一铲泥土。随后,一个崭新的地名便成了合肥人最为自豪和亲切的词汇――滨湖新区。

2006年11月15日,注定要被全体合肥人所铭记。

是日,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合肥市委市政府酝酿已久的合肥滨湖新区完成了奠基。

在这个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的区域上,承载着合肥乃至全省人民的殷殷期望――“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合肥人通江达海的梦想,就从这里起航!

“滨湖”的意义所在

合肥人的滨湖情结,由来已久――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学交通枢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扩张,如何寻求未来10到15年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省会城市首位度?这一事关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课题,摆在了合肥决策者们的面前。

而此时,合肥版图南部的一片广袤区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片土地就是今日滨湖新区规划所在地。她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巢湖地区是吴头楚尾之地,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3000多年来生活在巢湖一带的历代先贤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文化,留下许多文化品质极高的名胜古迹。

在决策者的意识中,若在此建设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合肥可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合肥未来的新形象更可以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并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与此同时,天津的滨海新区等多处滨水新城的发展建设,也在不断强化着合肥人的滨湖意识和情结。“合肥市要向巢湖方向发展成为滨湖城市”,这一想法渐渐成了合肥市民和许多领导共同的心愿。

令合肥广大干群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滨湖想法同样得到了省里的支持与肯定。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这里同样寄予厚望。

按照省市的部署,新建的滨湖新区要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以彰显合肥的城市个性和特色。

2006年2月5日:一项事关合肥未来城市战略格局的“新春第一标”从合肥市规划局登上互联网,公开向国内外征集合肥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绣球”抛出,预示滨湖建设新时代的到来。

奇迹不断被创造

“绣球”得到了102家单位的接应,先后有8家单位的方案入围,经过深圳市规划设计院的优化整合。一个以突出“生态环保”和“独具魅力”的最终方案新鲜出炉,并于2006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建设。

滨湖是合肥人的梦想,滨湖新区的建设即是合肥市民的圆梦之举。就在滨湖新区启动伊始,新区所在地干群的建设热情也在瞬间被点燃。

“滨湖新区建设的过程,几乎就是一个奇迹的不断被创造过程。”一位负责滨湖新区外宣工作的干部如是感叹,这句话被一组公开报道的数字屡屡证实――

2006年10月下旬,滨湖新区启动的前期拆迁工作在烟墩镇开始实施。在“舍小家、顾大局”的精神指引下,1502户36.7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在5天内宣告完成,“滨湖速度”由此产生。

2007年9月,距第一根桩基的打下仅10个月的时间,启动区的开工建设总面积就达到了1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启动区的路网被高标准地编制完成。

2009年的7月,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达20亿元的合肥高铁站项目落在十五里河中段片区,该片区规划范围涉及涉及常青、望湖2个街道,60多个居民组,需要拆迁房屋 6953户、350.4万、安置近2万人。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

面对挑战,各街镇、居村及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每天泡在拆迁第一线,70天拆迁了119万平方米,平均每天拆迁1.7万平方米,完成了一期工程80%的拆迁量。

“做好十五里河中段片区改造开发,直接关系合肥未来城市形象,它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区形象,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一观点是该片区广大干群的共识,为了让这个共识早日实现,拆迁工作人员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都没有休息日。由于天气炎热,数人曾累倒在拆迁的现场。

工作人员的热情感染了片区的百姓。一位退居二线的原社居委书记带头让街道工作人员丈量了自家房屋;一位有着1200平方米房产的村民主动了交出了钥匙,并积极做通邻居的思想配合政府的拆迁工作。

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新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截至2009年9月底,滨湖新区累计完成投资总额232.49亿元,建设区域拓展到8.23平方公里;招商引资累计入驻项目25个;房建工程签约和拟建面积达1374万平方米,累计开工面积955万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168万平方米;全区新建扩建高标准城市道路180多公里,路网围合面积达30平方公里。

统计数据表明:新区建设三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净增8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都建设了一个环城路以内的合肥老城区。

一个滨湖而起现代化城市,俨然已初具规模。

民生为本

在滨湖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民生”被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是湖新区建设指挥部一切工作的准绳,也是他们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原因所在。

烟墩镇拆迁户黄青华老人,就是“民生”惠及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今年60出头的黄青华,健康状况不佳。子女也均为拆迁户,无稳定工作。自身难保的他们无能力好好照顾老人。在滨湖新区拆迁中,镇干部在对黄老进行的走访后,立即在靠近老人居住地附近,给她的子女解决了工作问题。既让子女们有了生活保障,又方便了他们对老人的照顾。

在走访的过程中,他们还对走访情况建立档案,对每一个拆迁户的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三年以来,根据“亲情档案”,先后组织对2700多名被征地农民进行免费家政、电脑、汽修、园林花卉、物业管理等技术培训,举办8场大型招聘会,定期就业信息,定向培养输送,2009年上半年为拆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2000多个。

“从2006年11月15日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坚持民生为本理念,优先做好拆迁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优先建设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了新区快速发展。”滨湖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锋介绍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中,滨湖新区指挥部坚持优先培训失地农民、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就业。第一年就先后开办多种技能培训班,培训600多名失地农民,不仅使一些失地农民就地就业,还为长虹、美菱等大企业输送了32名技术工人,为新区培训储备了50名物业管理人员。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启动区内建成市政道路总长56公里,BRT快速公交专线通车,并将滨湖新区、经开区连成一体;日处理1万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水、电、气、热等9种管线一次到位;临湖16公里的巢湖岸线以及十五里河、塘西河两岸生态修复、全线截污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已经启动。

“拆迁安置房要告别劣质房时代,不仅要建得快,还要建得好。”滨湖新区建设中,拆迁安置小区都要按中档住宅标准建设,建筑质量要瞄准“鲁班奖”“黄山杯”。目前首期28万平方米、28幢18层的拆迁安置小区“滨湖家园”全部封顶,拆迁居民预计年底便能住上新房。

“我家以前住的是10多年前盖的平房,今年底回迁后可得到两套共180平方米的楼房。以前我做电工,无证上岗,到处打游击。现在政府组织我们失地农民培训后,持证上岗,不仅工作好找了,收入也提高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提起滨湖新区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变化,合肥市滨湖新区拆迁户黄自力一脸的幸福。

谋大略 成大业

“立大志、谋大略、吃大苦、成大业”,这是滨湖新区建设者们所秉承的滨湖精神,而从滨湖新区启动建设的三年以来,这样的“大”俯拾皆是。

2007年9月1日,滨湖新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场景。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和合肥师范附小共3500名新生神采飞扬,集体举行开学典礼。

按照“社会事业优先”原则,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三校整建制迁至滨湖新区。3所学校是目前合肥城区占地面积最大、学生容量最大、内部设施最先进的中小学之一。

如此大手笔是合肥教育史上的创举,也是全国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创举,它不仅使三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滨湖新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经过短短8个月时间,三校一期工程便顺利竣工,并于当年9月1日如期开学。2009年,又有两所小学如期开学,新区招生规模接近2万人。

与此同时,一座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华东和中部地区的三级特等医院――合肥滨湖中心医院开始筹建,并于2009年年底正式对外开诊。

医院和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累了人气,也起到了筑巢引凤的良好效果。2007年11月15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了滨湖乃至全市的大街小巷――由世纪金源集团投资兴建投资120多亿元的超大型复合型地产项目――“滨湖世纪城”开工建设。

120多亿元的投资额,对于年仅1周岁的滨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无霸”式的项目。

该项目建设占地为25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80万平方米,被合肥人誉为 “造城运动”。

项目包含大型ShoppingMall、五星级宾馆和住宅商品房。根据项目规划,40万平方米的ShoppingMall将在1年半内建成;7万平方米的五星级宾馆,将在2年内建成;280万平方米、容纳6万多人居住的住宅将在4年内建成,建成后的滨湖世纪城将成为“城中之城”。

这一项目和滨湖实施大招商的胜利成果。数字表明:滨湖新区所在地的包河区招商成绩一年一个台阶。仅2009年1~9月,他们就共完成招商引资145亿元,提前5个月超额完成全年120亿元目标任务。招商引资总量位列合肥市县区第一。

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下,各类商业、文化、办公、居住项目纷纷入驻新区。截至9月份,累计入驻项目25家。在滨湖世纪城内,包括华东地区最大的40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和15万平方米的酒店、写字楼,沃尔马、奥特莱斯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今年下半年即将入驻。

这些项目的入驻,为新区2009年乃至今后的发展集聚了人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滨湖 造福于民

三年来的栉风沐雨,换来了滨湖的飞跃发展,更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2009年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一行在安徽省及合肥市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前往滨湖新区进行考察。

在听取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汇报之后,考察组一行对新区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吴邦国委员长更是欣然题下了“生态滨湖,造福于民”八个大字。

对于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生态滨湖,造福于民”的题词,浓缩着吴邦国对合肥的勉励和厚望,同时也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而实际上,合肥滨湖新区从启动建设开始,“生态滨湖”的理念就被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实践。

“合肥是全国唯一濒临5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八百里巢湖,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呵护。”滨湖的建设者们都明白,如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滨湖”概念的提出将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表明,在滨湖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滨湖新区建设始终坚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的工作思路,力争“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

同时,新区建设注重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和小区中率先引入中水回用系统,在道路照明、建筑亮化中进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循环利用理念引入滨湖生活;

除此之外,新区还积极开展巢湖岸线生态整治工程,恢复湿地功能,涵养动植物群落,让城与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成全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区……

“几次来过合肥,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确实很好,特别是‘大拆违’为合肥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当时研究制定的规划现在已经得到很好地实施,滨湖新区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等先行,使建成区域很快发挥效益,相信合肥的前景会越来越大。”

对于新区建设取得的成绩,曾数次来合肥考察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深有感触。

诚然,三年的建设,使得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滨湖新城已初步展现出秀美的身姿。而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按照“创新引领、生态优先、文化提升、湖城共生”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一个交通便捷、商贸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滨湖新城必将在巢湖北岸傲然崛起。

――这是220万合肥人的梦想,更是220万合肥人的自信!

上一篇:在奉献精神的感召下 下一篇:一个80后记者眼中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