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将变,各校放大招

时间:2022-07-25 07:04:27

教法将变,各校放大招

改课堂、改教材、改专业 北京大学

大学课堂的情景剧将有不同演法――讲台消失了。往常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基本一模一样,老师台上讲,一边黑板上写。几十个学生台下规规矩矩坐课桌后,抬头听,低头记。小学中学,老师还时不时提问,点同学起来回答。

在北大等顶尖大学,小班研讨将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形式之一。没有讲台,只有围成一圈的桌子和椅子,学生和老师围桌而话。“从2012年前后,北大发力小班研讨课教学,至2015年已进行839门次。”一位北大教务老师介绍。

小班研讨需要改造教室,桌椅是可以变形的,并以多种形式拼合,比如几张小桌子可以拼成一张大圆桌。除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也在改造教室。据报道,2016年年初,清华一所教学楼的7间教室改成了讨论教室,甚至还有食堂都改造得可以用来开研讨小会。

北大老师对大学开展小班研讨的必要性做了解释,他说,大学教学的内容是高深学问,高深学问存在很多前沿、不确定的知识,这类知识很难被清晰地由教授传授给学生,因此研讨班就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的存在。在研讨中,老师给学生的不再是站在讲台上那种高高在上,一种权威和知识“牧羊人”的形象。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时更容易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室形式的改变是大学教育改革最显眼的外在形式。而在教学内容上,通识教育,或曰博雅教育,经过多年探索,虽然大家都觉得还远没有尽善尽美,但这个方向已经没有什么质疑。

开展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经典阅读。在一学期之内读完《哈姆雷特》《红楼梦》等9部中西文学经典,这是博雅教育的最先试验场北大元培学院一位大二同学选修的一门博雅课程的内容,这门课叫“文学人文经典”。元培学院还有“社会思想经典”“艺术与审美”“科技史”等博雅教育课程。

这样的经典阅读课采用大班讲授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教授讲大课,讨论班的助教有12名之多,对应200多名选修的同学。

元培的博雅教育的探索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虽然还是按照文理两大类招生,还做不到泯灭文理,但已尽可能打破专业格局了。它的专业设置往交叉发力,文科的PPE专业是一个典型,即政治学(Politics)、哲学(Philosophy)和经济学(Economics)的合体,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的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出领导人,北大也借鉴过来。这三门学科被认为对成为领导人意义重大,国内有条件开的也不过三四所大学,因为它要求这三门学科都要有顶尖的教学力量,除了北大,也只有复旦、人大、南开等少数学校有实力。

在理科专业上,元培设了“整合科学”和“数据科学”两个交叉学科,前者整合数学、物理、化学和信息等学科,注重在生命科学上的交叉和融合,后者整合数学、计算机、统计学,注重在金融、医疗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改分数 清华大学

清华似乎在专业教育上更下功夫,毕竟它是以工科为主,追求的是能“出活”。所以在教学上也是非常严谨严格乃至严苛,显著体现就是它严格按百分制给学生成绩打分。98分比97分,哪怕只差一分,也能区分出一位同学比另一位好。从去年起,它迈出了一步: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比如A+/A对应95~100分,A-对应90~94分……,D对应60~62分,F即不及格,对应59分以下。

清华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学习观,鼓励探索和多样化学习,同学们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个人觉得这个步子迈得还很谨慎,每一等级仅对应四五分甚至两三分。不过,看清华历史上,除了在创校初期和建国后的1953~1963年间曾有过五分制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百分制,如果这个改革能长期坚持下去,也是质的改变。

改课程 复旦大学

复旦课程将“大换血”,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180门课重新规划,调整过程将持续3~5年。

以前复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6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评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增加了一个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并且这7个模块,也不再按以前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分类,而是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围绕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课程,比如,“诸子经典”课程单元,就有中文、历史和哲学等老师共同组成教研室来教。

能造东西 上海交通大学

一位学机械的同学设计了一副特殊的“骨骼”――辅助行走及锻炼一体机,他说他的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走路不方便,他就想设计一种可以帮助老人行走锻炼的机械。这个“骨骼”使用了滑轮、弹簧等部件,借助走路时手臂摆动和膝盖弯曲的力量带动老人双腿行走,安全轻便省劲。

上海交大将培养学生的发力点放在了“智造”上,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工科教育的模式,即项目式教学方式,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实际工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会写论文 浙江大学

一位大二同学在一堂光学课上的讨论中获得启发,和同学一起花了一年多时间,写了一篇在知名光学专业期刊上。老师很高兴,说自己的这位学生,本科阶段就达到甚至超越了博士生的科研水平。

该同学所在的浙大“求是科学班”,是浙大汇集尖子生,培养基础科学拔尖生之处。它共有5个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和计算机,每班20人左右。“求是科学班”如今已毕业两届,90%左右都继续在基础学科读研,比如物理班两届毕业了32人,15位去境外高校深造,15人在境内读研。

要有个性 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近期也了本科生培养全面改革方案,第一项是“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即让同学们找到自己兴趣爱好,作出发展规划,然后自由选修学分,并且有可能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如今,大学的改革明显在加快,各个学校的改革都是全方位的,但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发力点。以上只是本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恰似用相机截取了最感兴趣的一幕幕画面。而各个学校更丰富的改革内容,值得大家持续关注。

大学的改革是一个过程,会不断完善。不过也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以上有些措施很久以前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做到,现在这样做为什么就有条件了?也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真正下了决心。

上一篇:网贷“利息”这个坑 下一篇:不断优秀,却日趋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