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本空间 灵动课堂活力

时间:2022-07-25 02:19:35

拓展文本空间 灵动课堂活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经过,这个感人的传奇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距离甚远,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

一、利用课文背景资料,激发兴趣,创设阅读期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一片废墟上,这样的灾难学生只在电视镜头里偶尔看到过,孩子们小小年纪缺少这种灾难降临时生离死别的痛苦体验,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便播放一段地震的录像。到处呈现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公路断裂,房屋倒塌,瓦砾沙石,扭曲的钢筋随处可见,火光、烟雾笼罩着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着恐怖、死亡的气息,使人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课文背景资料的画面再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习课文进行了情感铺垫,同时也较好地创设了阅读期待:地震中的父与子会在这场地震中有什么表现?为什么说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此时学生便有一读为快的欲望,阅读的有效性肯定能得以实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播放课文背景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心理准备,接着让学生直面课题,触摸全文,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好了情感铺垫。

二、创新课本呈现方式,享受研读乐趣

研读文本,聚焦父亲,感受父爱,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为什么父亲是了不起的?”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其中父亲38小时不停歇地挖掘场景最撼动心灵。因此,课堂教学的突破点确定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抓住这一段话引导学生研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研读分四步走:一、读一读,抓住文中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聚焦父亲。二、想一想,想象画面:从满身的血迹,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36小时里父亲挖掘的感人情景。三、议一议,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父亲依然奋力在挖掘,是什么力量使父亲忍受着巨大的伤痛,不理会危险的处境一直挖掘着呢?四、改一改,将文中这段话改成诗歌的形式诵读。在学生感悟父爱画面的联想上,教师激情引导学生的思路,同学们看一下此刻的场景吧,在我们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创新课本呈现方式,通过诗化句段的方式让学生诵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通过这种方式将文中父亲如山大爱的描写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明晰: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韧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这样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领悟形,在回味中感悟神,学生感受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享受研读的乐趣和收获。

三、抓住课文留有的空白,发挥联想,培养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来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儿子阿曼达的“了不起 ”。文中对于儿子阿曼达的文字描述并不十分具体,仅仅是小阿曼达的几句话语。这是文本留的空白,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 课例内容由严谨缜密走向形断意连,留有空白”。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为什么阿曼达会坚信父亲的承诺?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抓住课文空白,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新课程实施的体验 下一篇: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