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研究

时间:2022-07-25 12:44:53

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研究

【摘 要】分析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措施。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网络舆

情 监控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92-02

网络已成为当今舆情表达最汹涌的场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它是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正作为急剧膨胀的思想阵地,成为高职学生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空间。建设和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作用、做好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网络舆情主体的相似性和隐匿性。与其他网络舆情主体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为“90后”,性格特点独特,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思想容易波动,文化基础薄弱。在社会存在一些盲目追求高学历倾向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压力增大,网络便成为他们情绪和压力宣泄的渠道,他们喜欢通过微博、QQ签名、微信、社区论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互联网以其便捷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畅所欲言。“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世界里,这些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

第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大学生议论最多的时政话题是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大学生就业等;有情感交流:情感话题是校园中最热门的、最永恒的话题;有学习交流:通过学习论坛发表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资料等。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造谣惑众、谩骂攻击和“网络暴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多变性表现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的千差万别和具体利益的各不相同,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报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版本。

第三,网络舆情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互联网是开放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例如,曾经有一份“厦门大学食堂菜单”在微博上急速蹿红,这条微博仅一天,转发量已经达到2000多条,评论500多条。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学习目标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事件的评判,极易受到校园网络舆情中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交互性。

第四,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难控性。高职学校网络舆情影响的范围广泛,大学生网民众多,微小的舆情可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他们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激感,诱发行动,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高职学校网络舆情也具有难控性。大学生网民拥有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的权利,他们各有主张,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加之,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易产生偏激的观点。

二、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重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对社会热点现象反应最为敏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自由交流、表达思想。网络舆情可以起到大学生的“减压阀”的作用,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下,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倾诉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身心愉悦。网络舆情就像一种“黏合剂”,可以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广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在很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BBS、主题网站等交流平台。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国色天香校园生活社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春柳职社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服务平台”,等等。

2.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和和难控性等特点,如果任凭网络舆情发展,就容易导致情绪化,甚至存在被人利用的可能,变成激发矛盾、诱发极端行为的“催化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舆情的管理,注重高职院校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好学校网络舆论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开通了“大学生服务平台”,提供了学工服务、就业服务、学习服务、健康服务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舆情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

重视。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如果校园网络信息“把关”功能不健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部分学校对网络舆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网络舆情可能引发危机事件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能常态化,导致问题不断出现,有的在管理中是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

2.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的挑战。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领域。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挑战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信息安全上,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必须面对而且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网络陷阱等网络攻击时常出现在高校网络舆情之中,使人防不胜防。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是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许多校园网络设施中都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控等安全产品,但仍不足以消除隐患。

【摘 要】从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学校等方面阐述高职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四位一体”、开放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解决困境。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问题

成因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04-03

一、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模式,从而遇到了许多问题,校企合作也未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主导方面,缺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政策支持、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帮助。没有热情高涨的政府部门主导,校企合作便不能深入开展,只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不能真正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合作关系。

其二,行业指导方面,缺乏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行业指导会对校企合作起到非常关键的衔接和支持作用,而缺乏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混乱的“临时对接、表面接触”,没有更多的行业前沿合作信息及合作创点。

其三,企业参与合作方面,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缺少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往往成了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由于企业没有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不能体现生命力和活力。

其四,学生岗位实习方面,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多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学生也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关键岗位,这就出现了双方诉求的冲突。更有甚者,企业提供的校企合作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学校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企业也难以从实习岗位的生产工作中收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其五,学校方面,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很难与企业的经营相统一。企业技术工程师进不来,学校教师下不去企业锻炼。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没有企业的配合,造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应用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相脱节。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学生缺乏岗位技能的指导和经验的传授;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不清晰,没有能够达到更好的双赢效果。

二、成因分析

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及学生的实习报告、到企业的调研报告等各方面可知,高职校企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之所以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其一,政府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的专门部门,相关的政策支持也很难落到实处。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提下,政府也不能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主导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去。

其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企业就往往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校企合作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想要的利益,必然不能得到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没有了企业的参与热情,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机会。

其三,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收获不能达到统一。学校一方追求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提升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办学特色等。而企业一方追求的目标是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知名度及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创新技能人才、创新技术研究成果、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等,但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无法很好地通过技术研发为企业服务。

其四,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让合作企业接收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没有更多的“生产性”岗位提供给毕业生。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很难为岗位上的学生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企业除提供场地、设备和岗位外,还需要有岗位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而企业岗位员工的配备及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等都基本相对固定,不能再为校企合作项目调配技术指导人员。

其五,学校教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很难在企业得到锻炼,而学校也缺乏推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中的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脱离,毕业生的专业问题、就业意向等问题,都是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

(二)主观因素

首先,企业一方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实质性效益。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岗位技能训练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品牌地位,而对于企业来说,则只是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而看不见效益的麻烦事。由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及行业创新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毫无意义。这是企业一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认识误区。

其次,学校一方则认为,校企合作应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应积极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成为了现代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自身经费紧张,自然不愿意在没有更多实惠的校企合作中投入太多的经费和精力。而许多高职院校依然认为企业应当免费提供相关服务及管理,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可能投入太多经费。没有财力支持的校企合作,特别是高职院校没有适当的投入,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的主观认识误区是:校企合作应由政府组织实施,并为合作项目提供经费支持。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提高国民素质又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企业和职业院校都在等待政府组织,产生了“等、靠、要”思想。

上一篇:广西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中的快乐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