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考试作弊归因分析

时间:2022-07-25 11:52:25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考试作弊归因分析

摘要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考试俨然作为现行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然而,考试作弊与大学生的诚信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它作为高校必须面对的实际性问题,直接影响高校良好考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制约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犹如一股歪风,席卷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作弊,是指用欺骗的手段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大学生常见的作弊形式有偷看、夹带纸条、互通暗语、传递、代考和高科技作弊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隐蔽性,破坏了考试的正常规则,导致考试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偏颇,严重影响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我国教育中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不仅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切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考试作弊不仅是校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考虑事情相对简单、片面、乐观,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受到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日益盛行。这滋生社会道德的缺失与成功速成的意识,淡化了大学生对自身要求的约束,社会上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理念,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使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思想上产生了对作弊罪恶感的淡化,造成部分学生反以考试作弊为荣的非正常心态。

利益是诱导考试作弊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人才的竞争。考试作弊无非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利益便隐藏在分数背后。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考试就像一道龙门关,谁能顺利跃过,谁就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某些用人单位片面的追求求职者的学历、证书、在校成绩等,把它作为优秀大学生综合评价的有力标准,也致使众多大学生过分的追求高分,追逐荣誉证书,但在自己的要求还达不到的情况下就会使用作弊这种手段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在这种考试利益的诱导和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考试作弊的漩涡里,并且越陷越深。

二、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生成才的发展的发展之地。我们现行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在考核人才的过程中,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而往往会忽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教学体制与学校管理的缺陷是的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一个催化剂。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这就存在着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大学生作弊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考试制度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使得学生投机取巧。现行考试在考试方法、命题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和漏洞,给大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和条件。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明显,甚至考前勾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监考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最后,高校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或出于同情心理对学生“手下留情”,往往有二级学院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从而削弱了处分的惩戒作用。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是大学生作弊的诱导因素。一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取得高分方式和途径的关心,有些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过高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采取考试作弊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迎合家长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了混个毕业证的观点,甚至鼓励或者帮助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合格成绩能够顺利大学毕业,自己就可以利用家庭的钱或权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甚至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和偏袒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太老实吃亏”的处世哲学,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使得孩子诚信观念逐渐缺失。

四、自身原因

大学生对某些事情认识的层面上具有局限性,没有对事情是非判断准确的标准,对事情的认识尚不能全面的看待,就会产生一定的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第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态度不端正,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把主要精力有的投入到上网聊天、打游戏、社会兼职、个人情感中。甚至少数大学生懒惰成性,贪图玩乐享受,不思进取。由于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太少,知识储备不扎实,考试准备不足,但又想着投机取巧,试图蒙混过关,担心补考或重修,只好用作弊的手段来通过考试。第二,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学习成果缺乏足够的自信,虽然平时也比较努力,但总是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把握顺利通过考试,进而想通过作弊方式提高成绩。第三,大学生对诚信认识缺乏,用考试作弊所取得的好成绩而增加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不劳而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的不良风气,因而就会在学生中扩散开来。第四,大多数学校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指标,学生为取得高额奖学金想方设法取得高分数,在荣誉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就甘愿冒险作弊。另外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大多偏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也引发大学生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为取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

上一篇:我国经营者集中实体审查中的效率抗辩制度现状... 下一篇:基于MODBUS协议的光伏电场监控系统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