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时间:2022-07-25 05:38:08

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摘 要】当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不论从速度发展、规模扩张以及影响辐射上,都进入了空前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将其中的任何课程的构建围绕也必须围绕“学生发展”而紧密展开,当然高职数学课程也不例外。文章首先介绍了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现状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意义,最后具体介绍了如何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用

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既具有高等教育特征,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1]。高职教育始终将“学生发展”作为其灵魂工程,广大高职学生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系统学习,获得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其自身就业;一方面促使自身身心的正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赢得社会尊重,塑造“高职形象”。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中的任何课程的构建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而紧密展开的。

一、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现状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高职各门课程实际教学中,以高职数学课程尤为突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习题演练复习提高考试检验”,这种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老套路。在这样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是强制性要求学生,以坐在教室里的方式被动的去接受抽象难懂的高等数学知识,造成了“怕学和厌学数学”的心理情绪成为了高职学生对高职数学学习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抵触学习数学,甚至对自身的数学学习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学生们认为,注重理论知识的高职数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脱节严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实际使用率较低,学习动力缺乏。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数学教学的发展,降低了高职数学课堂的影响力。通过书上那些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当前高职教学培养人才目标[2]。目前,在“重理论”的高职数学教学中,随着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热情的骤降以及不尽如人意的教学反馈,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学过程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意义

1、多样式、多类型、大众化的等职业教育,随着超规模的发展,对教学实际也呈现出多标准、多类型和多样式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氛围,实行分层教学和分流培养,因此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上进行多标准、多类型和多样化的改革和改进是必然的,也是一定的。但在这些多样式、多类型的改革和改进中,往往对高职数学的教学采取了忽视的作法。这些对高职毕业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对于高等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对其课程教学上采取了精简的做法,只是向学生们介绍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部分简单知识。

2、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思维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各个领域。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了大众化、实用性和服务性的根本改变。数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育家H.Freudenthal认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要依托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将问题解决的数学方案转化回现实生活中。由此可见,在实际的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带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构建数学模型,从而转化成实际的数学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高职数学教学,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力也就是其自身所获得的超越自我的发展能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学生要获得当前就业和未来职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更注重学生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实际问题的判断力、分析力和解决力[3]。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辩证思维,是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启迪智慧、开发思维、挖掘潜能等,是实现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能力。由此可见,高职数学只有兼顾实用和创新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高职教育。

三、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实践

1、找准高职数学在高职专业群中的位置,凸显职业基础特色原则。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4]。由此可见,高职数学课程给学生带来了:获得解决问题的通识能力,从而进一步将这种通识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相结合,以达到专业学习的更高境界。作为高职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具备工具性的高职数学,在充分满足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之外,还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拓宽教学内容,将实用性摆在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实际、实践、实效和实用”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基础能力,提高学生在职场中应变能力。

2、全方位包容式立体呈现高职数学课程,凸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依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为高职专业群服务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对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将“理论、专业和素质”相兼顾的高职数学课程逐渐调整为“重视理论基础、关注学生需求和注重能力拓展”的三类课程。在实践中,可尝试将高职数学课程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应用数学类的课程,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对专业需求的现实分析,综合制定高职数学课程素质项目应用训练。该训练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和应用能力”三部分,分别从数学基础知识、学生专业需求以及开发建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强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上,采用“全面开设基础知识课程、部分开设专业需求课程以及适时增开素质拓展课程”的做法。基础知识课程要求高职各专业必须开设,主要包括微积分(一元函数)、微分方程和常用数学软件等;专业需求课程是根据各专业自身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及适当地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无穷级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素质拓展课程主要针对部分愿意提升自身学历的学生所开设一些选修或是讲座,主要包括数学实验、数字应用、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数学建模等。通过在高职专业教学实施中,全方位包容式立体呈现高职数学类课程,不仅符合高职专业设置中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部分学生学习要求。

3、融入建模思想,凸显数学源于生活的原则。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出发,经过分析现实情况,再将实际情况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引出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时,首先需要紧紧抓住“引入案例、讲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知识渴望,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实验等一些应用手段置于高职数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应体现出数学的思想性,例如,在导数和积分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常用的数学归纳法,通过逆向思维,将导数(积分)与学生所学过的极限思想相结合,从而降低导数(积分)概念部分的讲解过程中的难度,方便学生掌握导数(积分)的要领。而这种启发式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有效地贯通导数(积分)概念、性质、定理与应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能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教学过程,成为自主学习者,消除了教与学的沟通障碍。其次,在每一个知识章节教学完成后,通过组织学生的项目实训,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章节掌握的程度,更能使学生感受到通过数学的应用,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知识章节的项目实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整合自身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能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训总结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一步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知识章节的项目实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与兴趣,学生通过享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现的精神。

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凸显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心目的的原则。高职院校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目标”这根高职教育质量“主线”,充分把握等数学的课程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这种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是为了选拔数学天才,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而存在的。因此,科学的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单纯的只将传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高职数学课程学习好坏的依据;而是要从学生高职数学学习过程的多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需要作出评价也需要接受评价。首先,在传统的闭卷考试中,也可适当地引入开卷考试或是关于某一数学问题小论文等方式,来合理补充学习结果的考核环节。其次,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堂到课下,从发言到提问,从作业到考试等方方面面去评判,要看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最后,注重学生的潜能发觉和后续发展,通过学生综合实训的环节中表现,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综合融入到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中。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高职数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去挖掘数学人才、培养数学天才,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更好地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而服务。今后高职学生踏入社会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得益于高职教育阶段对其专业技术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获得正是高职数学课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构建创新与实用并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坤华,宋建军.科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95-98

[2]柴彦红.大学生创新思维视角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研究,2011(36):113-114

[3]杨汉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思考[J].职业时空,2010(2):122

[4]孙元曦,李中文,曹红.高专要想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9,27(12): 5-9

上一篇:用好晨读,英语无忧 下一篇:珐琅工艺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