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转型机制初探

时间:2022-07-25 05:00:43

学校文化的转型机制初探

摘要:借助组织文化学视角可将学校文化的结构划分为观念层、制度层和符号层的同心圆结构。学校文化的转型应以观念层文化更新为先导,以制度层建设推进,以符号层的重塑为表征,动态协调,推动学校文化由内而外更新,实现文化转型。

关键词:学校文化;转型;机制

一、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物理地域”的局限走向“文化视域”的认识,“学校文化”最终跳出了校园的“围墙”,成为一个多层面、结构复杂的组合系统。借助组织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学校文化,可以将学校文化内部相应的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的观念层,中间的制度层,表面的符号层,三者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同心圆结构。

观念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层,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以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明确关注了学校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突出了观念层文化的核心地位。制度层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包括学校成员之间的生活规则、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等。符号层是学校文化的表层,包括各种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行为符号等,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中形成并表现出来。

二、学校文化的转型机制

学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转型必然涉及内部各层次的交互作用。由内而外,学校文化的观念得以层层表征,以越来越具体的形式外化;由外到内,各层次都反映着观念层的内质。观念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制度层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与保障,符号层则是学校文化的外化与表现。学校文化的转型涉及三个层次的交互变动,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稳定。

(一)学校观念层文化的转型

学校观念层文化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它深藏在学校成员的内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影响观念层文化转型的因素有很多。从外部来讲,包括社会因素以及文化的交流与变迁。从学校内部来讲,学校文化在实践中表现的弊端,学校文化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等也都对学校观念层文化的转型产生着影响。当现有的观念层文化不能适应和满足内外部因素时就诱发了学校观念层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管理者立足当前的社会状况与文化影响,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在扬弃学校文化传统的同时规划学校发展远景,重新确立起新的学校观念层文化的理想模式。学校观念层文化的转型总是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暂时的平衡,在平衡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开始新一轮的变革。

然而,学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很多学校文化的转型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触动观念层,导致一些看似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改革并未实现真正转型。观念层文化的转型绝不仅仅是文化形式的局部调整或累积叠加,它必须经历不同文化内质的转换和替代,即观念层内部的革新。只有变革了观念层文化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文化改革,在学校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应把更新观念层文化作为文化转型的核心和重难点。

(二)学校制度层文化的转型

衡量“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否先进,不是看口号、看文字,而是要看是否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落实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和行为中。”学校观念层文化转型之后必然涉及新观念文化的实施和推进,这就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层面,它承接观念层,将理念物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

制度层文化的转型需要建构一个制度层文化的理想模型,力求通过具体的实施策略和保证实施的制度践行观念层文化新理念。该模型涉及学校的管理领域,和学校组织模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宣传教育、领导示范、实践改进、环境渲染等将构建起的理想模型渗透到学校运营中,也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文件章程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强制推行。理想模型在现实的运行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切性问题,及时收集反馈并对制度层文化的理想模型予以调整,使得理想与现实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制度层文化的转型很容易走进一个“务虚”困境,即过分注重更新观念层文化而忽视了将转型理念在实际中的落实。我们应不断追问,思考“我们将要创设的文化格局是不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否反映观念层的文化定位,在实际操作中能否适应学校现有的变革能力”等若干问题,通过不断收集反馈和积极调整,力求制度层文化建设既不脱离观念层文化的导向,又确保其建设成果服从并服务于观念层文化的革新。

(三)学校符号层文化的转型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里实际强调了学校符号层文化在彰显学校文化理念上的重大作用。作为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学校符号层文化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学校主体对象化活动的结果。它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在制度层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生和创新机制得以产生,又反过来服从和服务于制度层文化的建设,体现着它的变革需要,进而照应着观念层文化的理念内涵,形成一个连动的循环作用机制。

符号层文化的转型很容易走进一个“务实”的困境,即把物质建设等同于文化建设,认为物质建设的越好,学校文化就越先进。作为学校文化构成的最外层,符号层文化体现着所有层面文化变革的成果,建设起来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收获最明显的效果,但盲目建设符号层文化而忽视其内在统领的文化理念,其结果必然只是徒有其表,无法真正实现文化转型。我们既要对学校符号层文化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又要处理好它与制度层文化的关系,服从和服务于制度层文化的表征。

学校文化的转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它应以观念更新为先导,转变旧文化根基;以制度层建设推进,转变文化的组织和制度体制;以符号层的重塑为表征,从外部实践转变文化外在形态。经由这样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学校文化才能由内而外的更新,实现文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6.

[4]易丽:营造学校发展“新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上一篇:小课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