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儿”走进本土高校音乐教学中

时间:2022-07-25 02:31:19

让“花儿”走进本土高校音乐教学中

“花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民间歌曲。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的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土、藏八个民族当中。过去“花儿”的传承,全靠民间“花儿”歌手们口传心授来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传承形式越来越不利于“花儿”这一古老民歌的发展,有些地方的民间歌手已到了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窘地。因此,要使“花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学校音乐教育这块阵地,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入手,将“花儿”正式纳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

一、“花儿”的民族声乐教学

1.在演唱发声方面。在“花儿”演唱中,不同民族都有许多装饰音、衬腔、衬字等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在“花儿”的传承发展中,“花儿”的发声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特点。

(1)尖音唱法:也称高音唱法(假声),多为男声所用。纯假声唱法从生理上说是一种违背发声功能的不自然的唱法,纯假声唱法呼吸浅,声音得不到支持,气息没有一条畅达的道路,声音虽高,吐字不清,甚至有声无字。

(2)苍音唱法;也称“满口腔”(真声)。撒拉族“花儿”演唱采用的是“苍音唱法”,曲调音域不宽、淳厚朴实、行腔平稳、节奏规整,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柔和甜美的特点。全部采用真声唱法,不能适应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的曲调,也不能发挥歌唱者发声器官的全部功能。

(3)尖苍音唱法:即真假声相结合,高音区用假声,中低声用真声,是融尖音、苍音两种优势为一体且演唱较为普遍的方法。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从演唱“花儿”的声乐技艺上来说,应该是“花儿”的根本唱法。

“花儿”的三种唱法,哪种科学,哪种不科学,主要是通过“花儿”歌手的演唱,实践的检验,经过一番苦心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来。

2.在润腔方面。在音色处理和用嗓方法上,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花儿”的润腔很丰富且极具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花儿”演唱中的特殊技巧,主要有倚音、滑音、颤音、抖音、哭音、嗖音等。回族特殊的“颤花音”是用气息打出来的一种声音,它具有轻快、灵活、明亮的特点,在进行速度和振动密度上更快、更密、更响,在行腔过程中不断出现,具有独特的风格。撒拉族“花儿”在润腔方法和装饰音的使用上,吸收了藏族民歌“拉伊”(情歌)的特点,运用了藏族民歌中的波音、颤音及华彩性的装饰音,具有藏族酒曲和山歌的风格,形成撒拉族“花儿”独特的声音韵味,演唱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土族在润腔方法和装饰音的使用上,在每一句的结束时,采用了下滑音的润腔特点。

3.在咬字方面。“花儿”中的词,很富于诗意。且保留了口语化的乡土色彩,每句歌词,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韵味十足。唱哪个民族的“花儿”,就用哪个民族的基本语音。科学的“花儿”唱法,应该有声有字,咬字正确,吐调清楚,在字、声之中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特有的民族色彩,唱出“花儿”的风味,咬出方言字声的特色,把字与字之间的声韵咬准。特别是曲中的衬字,“啊”“哎”“呀”“哟”等。咬字、吐词注意不要太过,过重了会破坏声音的美感。“花儿”演唱中的咬字,关键在于唇、齿、舌之间,嘴唇不能过紧或过松,舌尖要灵活,舌、齿音要紧密配合。这样,送出去的词句字字利落、句句洒脱,人们听得清清楚楚,感到歌的词好,曲美,味正。回族“花儿”在咬字上健捷刚劲、口腔有力。在衬词处理上语言性强、吐字轻巧灵活、富有弹性、粗犷奔放,具有民族地域及方言特点,体现了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口语化。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咬字发音特点,因为它决定着“花儿”演唱的音色和原汁原味的把握,以体现不同民族“花儿”的演唱特征,这样才能使本土优秀民歌得到传承。

二、“花儿”教学的多样性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花儿”教学内容丰富、种类较多,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各种手段,采用高质量的音响示范,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制作课件、VCD、CD、摄影照片、图表投影等有声有色的授课方式,使“花儿”教学更为直观和感性。同时,教师把平时收集、整理的资料,包括艺术实践、田野调查、“花儿”采风中所收集的本土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录音、录像让学生欣赏和聆听,引发学生对学习“花儿”的兴趣和爱好,感受和体验家乡音乐文化之美,使之真正成为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的主体,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邀请民间“花儿”演唱家进课堂。可以请民间“花儿”艺人进课堂传经送宝,进行示范教学和讲座。采用师生和民间艺术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或请翻译,民间艺人做“花儿”演唱示范,讲解“花儿”曲令中的方言土语,教师把收集、整理的“花儿”曲令打印成歌单发到学生手中。民间演唱家原汁原味的演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本土“花儿”演唱的发声特点和演唱方法,感受民歌演唱中粗犷、淳朴、优美、流畅、富有本土音乐艺术魅力的演唱风格。

3.成立“花儿”合唱团。成立“花儿”合唱团,定期举办有关“花儿”的汇报音乐会、比赛和省内外的演出活动,把本土优秀民歌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欣赏、了解和喜爱“花儿”。合唱团参加省内外各类演出和比赛以及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自己应有的音乐艺术地位。

4.定期进行田野采风活动。按照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定期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民间地头去感受“花儿”演唱的氛围,进行艺术实践、民族音乐采风、田野调查等活动,并长期、持久地与民间艺人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收集、挖掘、整理宝贵的“花儿”音乐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音乐乡土资源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课题、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原始的理论依据作一番调查研究。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本土“花儿”音乐文化,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包括民族历史、地理、风情、民俗文化、节日等,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田野采风进行实地考察,有目的、有步骤地拜访民间艺术家进行感情交流,解惑答疑,了解本土音乐多元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生理、思维、行为方式、音乐的起源与传承,保护和抢救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以及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三、加强“花儿”教材建设

编写本土音乐特色教材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中突出民族音乐性的重要环节。要想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开创音乐教学特色,首先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与参考。由学校组织专家和当地“花儿”艺术家共同编辑出版“花儿”教材,避免教材的单一性。本土音乐教材可以渗透于不同音乐课堂中,如视唱练耳课中可选择和增加“花儿”曲令中典型调式、节奏型和旋律性的音乐片段,和声课中可增加“花儿”的多声音乐,钢琴课教学中可以编配一些“花儿”歌曲。除了编写教材之外,教师可以公开出版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有关“花儿”方面的专著,配备与教材同步的音像资料,制作跟课程有关的课件、VCD、CD光碟等声像教材,教材要有代表性、地方性、具有推广和欣赏价值,使教学更为直观和感性。

四、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学思想,制定出相应的“花儿”曲目库,内容有传统“花儿”及新创作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曲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花儿”曲令,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花儿”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聘请一些有关专家、教授、演员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种讲课,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让学生欣赏到大量的“花儿”作品,分析把握各类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唱风格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学校教育的兴起,地方高等院校应该担负起传承和弘扬“花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通过构建“花儿”音乐特色课程,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合格、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合理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一篇:耐心是希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