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 破解立案难

时间:2022-07-25 01:48:24

5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实行当场登记立案”。

保护人民群众的诉权

一直以来,我国人民法院实行的是立案审查制,由于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标准不一,打官司“立案难”,成了老百姓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现场立案、当场立案,强调的是使老百姓的诉权得到第一时间保护。

实行立案登记制后,法院不再对进行实质审查,而是仅对的形式要件进行一般性核对,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对、自诉和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应当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对实在是当即不能立案的,必须在七天内给当事人一个答复。这在客观上扩大了法院的受案范围,能够更充分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案件都能登记立案,其针对的是一审案件和最初提出申请的案件,上诉、申请再审、申诉等不适用登记立案的规定。

奠定司法公信的基础

立案登记制是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有力改变了“立案难”的窘状,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更为扩大司法权、提升司法公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立案制度尽管只是庞大司法体系的一环,却是关乎人民群众能否顺利进入司法渠道主张并维护权利的关键环节之一。要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然从现有国情出发、立足于司法实践,寻求设置妥当的立案制度。因此,推行立案登记制度是必然趋势。

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解释道,立案登记制为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主张权利寻求救济打通了渠道,让更多社会矛盾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化解。这一改革举措使法院的诉讼审判更加亲民、便民,也是向大众普及法律观念,把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到法治轨道上的一条重要途径。

加大立案公开的力度

意见还明确禁止法院“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并加强对立案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对法院“有案不立”等违法行为进行追责,对违法滥诉将给予更有力的制裁。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贺小荣强调,下一步将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大立案公开的力度,让人民群众到法院来立案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立案要公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完善诉讼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到法院立案提供更多方便,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动用各种力量共同解决纠纷。同时,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使立案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据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法制日报》)

上一篇:依法治军 箭在弦上 下一篇:金融专业学生闯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