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07-25 01:14:59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动机、兴趣、感情、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8-02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在我近二十年的初中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即动机、兴趣、感情、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

动机是人和外界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使各种智力因素活跃起来的心理力量,由需要产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是由学习语文的需要产生的,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动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动机,一般可采取以下办法:一是通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增加其社会使命感;二是树立近、远期学习目标激发动机,使其产生奔向目标的动力;三是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更新更高的需要;四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语文教学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及历史使命感教育。在学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知道了在历史上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如孔子;为维护国家完整统一而做出牺牲的人们,如屈原、文天祥;体会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无限魅力。不仅给我们精神上带来了享受,也增加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使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为自己国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自豪,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认识到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掌握先辈留下的知识文化,这样就将外部的压力转变成内部的动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就是兴趣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做他感兴趣的工作时,才能可发挥85%以上,这说明兴趣对一个人工作的重要,学生的学习同样如此。既然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每次课前,我都会给学生补充一些有趣的语文知识,如中国文字的特点“字同义不同,义同字不同,同字不同义,同义不同字”,如“和”字,“和hé平、和húo面、和hùo稀泥、唱和hè、和hú牌”;还有中国的对联,也是有趣的知识,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东湖游乐艇乐游湖东”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每一次上课学生都精力集中,教学效果良好。

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如果教师讲课有条理、方法灵活多样、态度和蔼可亲、客观公正、语言风趣幽默、多才多艺,那么在他(她)上课时,当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体验时,他们就会认为是愉快的享受,也就会兴致盎然,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授形声字时让几个男同学拿着单人旁、双人旁、提手旁、三点水、草字头等偏旁部首(形旁)的纸片,另几个女同学拿着“工”、“兆”、“冈”等常用作声旁的纸片,让他们自由配对。虽然有的不是字或是生僻字,但大多数都能配成读音不同、意义不同的字。如“工”站在提手旁的右边是“扛”,站在三点水旁是“江”,站在木字旁右边是“杠”,等等。学生觉得很有趣味,争着当“形旁”和“声旁”,不光把形声字的常识弄清楚了,而且在形似字的辨析上也加深了认识。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

人和外界联系时所产生的需要是双向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使人对事物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体验,这就是情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情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作用也很大。首先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很难想象对语文厌恶的学生会有优异的成绩;其次是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情感活动,如阅读能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作文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等。

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它的思想内容还是写作形式,都有感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感情基调,根据教材的感情性质来规定自己教学的感情性质,通过课堂教学使自己经受正确的感情体验,得到感情上的升华,这样理智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就形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初中一册《我的老师》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小学时的老师,回忆和老师共同生活的经历,回忆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结果学生说了很多小学里能表现师生亲密情感关系的琐事,事情虽小,但都能表现老师的善良与和蔼、伟大与高尚,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体验,不光培养了他们尊师之情,也给这一课的教学疏通了道路。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即心理学上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对中小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集中体现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方面,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控制注意力的训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集中程度愈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强,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巩固性强。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主要是获得知识的动机,无意注意主要是对新奇事物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注意规律,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进行目标集中、节奏鲜明的训练,这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就会配合恰当,一张一弛,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思想不集中时,他们会左顾右盼,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干预。作为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在教师有意地引导和坚强意志的支撑下,无论什么情况学生都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发掘动机、兴趣、感情、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1.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下一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感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