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时间:2022-07-25 12:05:50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本文就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上如何改革创新,进而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阐发几点看法。

【关键词】深化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进行,初中语文的课堂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变更,更是要求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侧重点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是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只是走形式主义,打新课改的球。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上,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突显课文的工具性,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常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根据教参将教材中含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方法都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的要求了。整整一堂课。全部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是在下面一味的记着笔记,然后对知识死记硬背。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能仅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还要注重其“工具性”;不仅是学生习得字词句,重要的是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

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课文,根据理解向其他的同学提问,在此过程中老师会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浅尝辄止,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做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

三、加强感知课文整体的环节,进行情感熏陶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脱离以往教学中将文章分解的破碎不堪的现象,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整体感悟。整体的阅读也更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的规律。

四、面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集锦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快乐思考,主动思考,有效思考;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也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的新认识和看法会更多,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结语: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都至关重要,所以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而渗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上一篇:浅析互动模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网络第一课》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