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泥箫进课堂教学方式浅谈

时间:2022-07-15 07:24:18

回族泥箫进课堂教学方式浅谈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回族文化是绽放在宁夏这片乐土上的富有民族风情的奇葩。千百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多种文化的交流融汇,塑造了宁夏回族本土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泥箫 校本课程 传承民族音乐

一、介绍泥箫的相关文化

泥箫,回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泥哇呜、泥牛埙和牛角箫。通体用黄泥捏制而成,其形状、大小、音孔数量和位置各不相同。大者与鹅卵近似,小者有如核桃。外形式样有椭圆形、枣形、鱼形、桃形、娃娃头形、牛头形、牛角形、蝶形和扁方形等等,不胜枚举。音域多为d1―a1或d1―c2。外观古朴、柔美、典雅,小巧轻便,便于携带;音色古朴、幽怨,声音相容性好,发音较容易,指法简单,嘴上技巧简练,简单易学,价格便宜,可演奏和独奏古今中外的一般乐曲,便于集体演奏。[1]

二、如何开展泥箫教学

1.泥箫教学被定位校本课程

千百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多种文化的交流融汇,塑造了宁夏回族本土独特的文化。宁夏文化、教育部门希望通过校园传承扭转这些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作为回族自治区辖内的民族学校,学习和研发传承回族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2.怎样教吹奏泥箫

2.1泥箫教学简单化

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好表现。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按孔乐器,手指的独立性很差,教师要创造方法,把演奏技术难度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演奏《春天到万物新》,虽然音符只有1、2、3、 4、5、五个音,但学生吹吐水平有限(音质不饱满),所以很难达到要求。如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代表一个唱名,合作完成,降低吹奏难度。还可以采用多形式的节奏练习,熟练音阶。[2]

2.2泥箫教学趣味化

(1)学生熟悉的旋律练习。少年儿童对自己的事情比较关心,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内容引起兴趣、容易集中思想。因此,把以前学过的歌曲作为泥箫教学内容。

(2)用泥箫探索生活中的声音。霍林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

3.泥箫教学创造性

我们通过泥箫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合作,指导学生丰富的音乐创造力。比如,用泥箫创设一个情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听觉,还可以用泥箫创造生活中的节奏,创编音乐故事,为简短的儿歌创编旋律。[3]

4.泥箫教学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绪。教学中,教师提供不同风格的乐曲,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5.泥箫教学综合化

在课堂中把歌唱、打击乐、舞蹈、欣赏等融为一体,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例如,利用各班每节音乐课前五分钟,进行.“回族泥箫展风情, 校本课程铸特色”才艺展示活动:可以用泥箫为歌曲伴奏;可以用泥箫为合唱教学服务;可以用泥箫吹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可以结合打击乐为泥箫伴奏,丰富其声音效果;还可以把泥箫作为道具,创编回族《泥箫舞》等。

6.泥箫教学课外化

如果真要让学生拿出水平来,仅仅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把泥箫教学延伸到课外。如布置一个浪漫的课外作业:.夕阳西下,坐在田埂边吹奏《放牧小调》;下雨了,坐在窗前吹奏《小雨沙沙》;月夜下,坐在床前吹奏《闪烁的小星星》,刮风了,给家长奏一曲,《北风吹》,还可以见景生情,吹奏《即兴曲》,也可以自编自奏。

三、泥箫教学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三年级2班的张文进同学说:“我以前对民族器乐不感兴趣,总觉得那东西'太土',追潮流听一些流行音乐。自从我校开始接触泥箫我被它独特的外观和特有的音色所吸引啦”。

3.陶冶了学生情操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张慧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母亲节的时候,我为妈妈演奏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放牧小调》,把我比作小羊羔,妈妈比作牧羊人,祝她节日快乐,妈妈非常激动抱着我说,慧慧长大了,也懂事了。

4.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学习泥箫,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再追逐打闹,而是吹奏自己熟悉的乐曲,并且你帮我、我帮你进行吹奏练习,形成了良好互助的学习氛围,每年“六一”学校《泥箫演出队》都进行汇报表演,同学们欢呼雀跃,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四、开展泥箫器乐教学取得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音乐教学特色的泥箫教学模式。对于改革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泥箫已在我校全面普及推广开来,有的学生不但可以吹奏如《北风吹》、《小白菜》、《茉莉花》等一些简单,缓慢的乐曲;并且还能演奏《苏武牧羊》、《放牧小调》、《新宁夏数花》、《苏珊娜》等多首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学生对音乐课兴趣越来越浓,并且音准、节奏,视唱、情感这些音乐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无不荡漾着悠扬动听的泥箫声音。我校的《泥箫演出队》接受各种展演、汇演、参观、学习几百次,成为学校的特色招牌。2011年我校被自治区评为“非遗”优秀传承基地,.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回族民间器乐教学的思想,把这条课改新路子继续探索下去,让我们的回族乡土音乐这朵民族奇葩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1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宁夏花儿精粹》蔡国英2012-05-01

[3]、《中国花儿教程》宁夏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丛书,刘明,刘同生2013-07-01.中国社科出版社

作者简介:

闫翠琴,女,大专,一级教师,宁夏平罗回民小学音乐教师

上一篇:基于几何画板实验的第二课堂设计 下一篇:浅析互动模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