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生态学论文

时间:2022-07-24 10:13:10

生态危机生态学论文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破解生态危机的三重向度

1.1技术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时,技术总是被一些学者认为与生态危机的产生密切相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技术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的想法,实际上是脱离了经济规律及社会生产方式抽象的谈论技术,这无益于探究生态危机与技术的关系,探究技术与生态危机关系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将技术及其背后操控技术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将技术置于其存在发展的经济活动之中进行考察,这样才能真正的厘清技术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依据上述的分析路径,福斯特指出,“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的技术进步就能解决生态危机,技术落后就会导致生态危机的观点,用“杰文斯悖论”就能轻而易举的进行反驳。福斯特依据经济学家杰文斯通过统计学得出的结论,即当某种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时,非但不能减少对这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反而会激发市场对这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从而揭示了技术进步背后的经济学规律,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经济理性的作用下,生产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进而对某种资源的需求与使用量也会增大,这样技术的进步不但不会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反而会加速资源的枯竭。结合“杰文斯悖论”及福斯特自身研究所得出的惊人数据,福斯特不免发问,“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研发的技术就能够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吗”[1]福斯特的回答是“相信技术奇迹能够解决生态危机的想法在本质上等于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里技术的发展是从属于市场需求的[1]。”既然技术的发展不能解决生态危机,反而刺激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资源枯竭的速度,那么是不是“技术悲观主义”提出的通过抑制技术的发展就可以解决生态危机的观点更有道理了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样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因为技术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也就不能利用技术根除生态危机,技术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它的生态作用是由其背后的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种追逐利润的经济理性所导致的,技术只不过是其控制自然、攫取利润的工具,“与资本在工厂中对技术的那种配置和运用方式———目的是为了控制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及利润———相比,也许技术本身不应受到更多的指责[2]。”至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完成了对“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双重批判,将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生态危机之中摘出,进而开始关注掌握技术的资本之手,逐步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定位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不是技术。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批判的矛头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时,他们便获得了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技术问题的机会,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使得资本主义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以攫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生态效益基本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内,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断定,那些有利于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技术,即“好的技术”、“替代技术”、“软技术”、“小规模技术”也从来不会被以经济理性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所选择,由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式开启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

1.2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根除生态危机

在对“经济简化论”、“技术乐观主义”以及“技术悲观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之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终于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批判的理论准备,亮出了自己的理论底牌,即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并且拿出了自己根除生态危机的终极方案,即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依据。奥康纳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二类矛盾”,“第二类矛盾”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的顽疾和本质缺陷。“第二类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扩大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滞,而以生产条件为其表现形式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则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就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福斯特则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经济运行规律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及其经济运行规律可以概括为,想尽一切办法地进行资本积累、不断地加快资本周转、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要求遵循生态原则,从整体的视角通盘考虑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冷酷的资本需要短期回报的本质显然是不相符的”[1],而这一切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本质进行揭示之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拿出了自己破解生态危机的终极方案,即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进而实现生态危机的彻底解决。生态社会主义是按照生态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倡导和坚持一种能够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平衡的人类中心主义[3],它坚持自然资源公有制,通过以自由人联合体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来解决生态问题,政府拥有强有力的生态管制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生态的监管,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在生态问题上的自由化缺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视为建立生态文明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具备生态理性萌发的条件,社会主义与生态理性相互需要,并天然的结合在一起。对此,奥康纳指出:“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因为后者强调地方特色和交互性,并且它还赋予了自然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特别重要的地位。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以及人类相互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2]。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破解生态危机所引发的争议及其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破解引出了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三个有争议性的问题,即市场经济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技术的发展是保护了还是破坏了资源环境;资本主义制度到底是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如果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生态危机。对这些有争议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为客观的评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从中找寻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1市场经济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利弊之争

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简化论”的批判而引发的市场经济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利弊之争,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对于稀缺性自然资源使用规模的影响问题,即市场经济是有利于降低自然资源的使用量,还是刺激了其使用量的增长?笔者认为,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高效作用,为自然资源制定反应其稀缺程度的,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市场价格体系,使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所承载的自然法则转化成引导、调节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消耗量的价格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调节自然资源使用量的目的。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市场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免有失偏颇。同时,“经济简化论”所主张的,完全依赖市场自发地调节自然资源的使用量,而不考虑生态规律,仅凭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所形成的价格体系来配置自然资源也是十分危险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受政府生态监管的企业往往就会掠夺性开发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经济简化论”将生态危机完全归结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是片面的。因此,无论是“经济简化论”,还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都各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各有其局限性。应该积极汲取两者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建立起在生态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有政府进行生态监管的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在稀缺性资源配置方面的高效作用,又为市场划定生态规制,消除其生态负面作用,这才是通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生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正向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技术对保护资源环境的利弊之争

技术对保护资源环境的利弊之争实质上是后现代思潮中“技术双刃剑”问题在生态领域的延伸,而“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在生态危机问题上的双峰对峙,正是传承了后现代思潮那种抽象的、符号化的理解技术的衣钵。笔者认为,无论是“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技术悲观主义”都只是抽象、片面的理解技术,并各自抓住技术生态作用的一端不放,片面地夸大了技术在治理或者破坏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只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技术应用的生态后果与其背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规律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观点才是正确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单纯的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的观点,也不赞成完全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是主张通过转变掌握技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使技术获得生态学意义上的解放,主张转变拥有技术选择权力的经济理性为生态理性,使技术沿着绿色的方向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理解技术的生态功能,体现了其理论的唯物史观依据,为分析解决生态危机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笔者也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论述技术的生态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在酣畅淋漓的完成了对“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双重批判之后,并没有给出如何发展技术、选择技术、发挥技术积极作用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的可行的方案,其所提出的“小规模技术”、“中间技术”等概念,尽管有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但又有在“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之间寻求妥协之嫌,有在发展技术或抑制技术之间折中处理的味道,没有体现出其所推崇的按照生态理性原则选择技术的设想。

2.3资本主义制度是否为生态危机根源的争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有着一定的质疑,质疑产生的缘由就在于既然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为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反而成效显著呢?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其只有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底线,才能满足其对剩余价值无限贪婪的内在要求,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开进,资本不断地渗透到世界各地,必然使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论断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性质的揭示是一致的。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都那么成效显著,事实上除了少数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外,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危机仍然十分普遍,这也从侧面再次印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最后,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根源”一词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是无法克服的,这是由其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但这不妨碍那些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暂时性的延缓生态危机。实际上这少数的本主义发达国家只是通过环境立法、环境行政监管、大众环境意识的培育以及生态殖民入侵等方式暂时性地解决了本国的生态危机问题而已[5]。其中其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生态殖民入侵。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解决本国人民生活问题之际,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来保障本国自然环境不受破坏;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直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垃圾废料,用贸易利益诱使发展中国家吃下污染的苦果;利用贸易剪刀差效应,从发展中国家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能源来维持本国高消费、奢侈的生活。由此看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福利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生态贫苦基础之上的。既然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很严重的生态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作为解决生态问题最理想社会形态的观点应该坚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到了共产主义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则是在其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完成的,它们二者都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的社会形态,拥有着相同的性质,只是发展程度上有所差别,正如列宁在解释社会主义制度时所说的,“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末‘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7]。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具备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它的充分发展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次,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但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把本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为直接、紧迫的任务列为头等考虑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的时候,环境保护往往被忽视,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而许多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诱导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广泛存在,这就回答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生态危机的疑问。以我国为例,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建设往往被排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后,加之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尚未建立起来,传统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尚在逐渐转型的过程之中,现代化的绿色技术体系远没有形成,体现生态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绿色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很淡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生态殖民入侵不断上演,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存在的现实因素,这也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瓶颈。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破解及其所引发的争议,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又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不能坐等资本主义的灭亡来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而是要立足于当下,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加强国际合作,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优势。首先,发展体现生态理性的市场经济。我国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8]”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积极作用,让市场价格客观地体现生态规律、生态原则,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生态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将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用效率纳入到效率体系之中,通过市场的效率优先原则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挤出市场;政府要以公平为原则使各种经济主体可以平等的利用、享有自然资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付费的公平原则。同时,政府要依据我国的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为市场制定生态准则,为市场限定合理发展规模、划定生态边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重新恢复市场机制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活力,政府应帮助市场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生态责任,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生态监管,通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严格管控那些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生态效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经济主体,进一步消除市场经济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局限性,使市场经济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运行。其次,研发、选择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技术。应该将技术的生态作用置于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探究掌握技术发展方向的经济规律,将技术的生态作用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我国政府应充分来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来引导技术的研发与选择融入更多的生态理性,为技术的绿色化转向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具体而言,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政府应积极地动用国家财政进行绿色采购,完善绿色市场准进标准,使运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来鼓励企业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技术研发更加侧重以生态理性为原则,使企业努力将生态理性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技术中去,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最能反映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客观规律注入到技术研发当中。在技术选择方面,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使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奖励,激励其进一步选择绿色技术、使用绿色技术;通过颁布有导向性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引导技术的绿色化转向,逐步挤压黑色技术的生存空间,抬高企业使用有害技术的成本,将其排斥于选择之外。同时,我国应该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契机,加强绿色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协作,通过合理的选择技术来转变我国落后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生态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效率、低排放的高新技术,通过结构性调整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化方向升级,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生态殖民主义入侵,突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早已超出国家、民族的狭隘界限,演变为一个关涉利益分配、政治博弈、价值选择的世界性课题,因此必须加强国际生态合作。为此,我国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的吸取国际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我国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的建设之中,联合各方国际力量共同抵制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进行的生态剥削与压迫;充分利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利时机,通过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国际环境会议来抵制生态殖民主义的入侵,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另外,还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在生态学意义上凸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贫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以公有制为保障的生态公平,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城乡、区域生态建设的均衡发展,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和分配自然资源,消除弱势群体的生态贫困,消灭富人对穷人进行的生态剥削;实现以人民民主为原则的生态参与,保障人民对资源环境治理规划的知情权,使人民切实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决策之中,依靠人民的参与来建设人民自己的美丽家园;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幸福,通过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来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倡导绿色休闲、绿色生活来丰富发展人的交往形式、生活形式以及休闲形式,进而丰富人性、完善人格,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宽 秦书生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上一篇:数字技术动画艺术论文 下一篇:英语教学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