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生态危机的警钟

时间:2022-09-11 12:18:34

敲响生态危机的警钟

中国国土面积不可谓不大,但内陆山地、高原的面积占到2/3,而且生态脆弱区(高、寒、干、荒、风、沙、陡)亦占2/3以上。物种和资源的家底原本也称得上丰富多样,但人口众多,耗用资源的程度惊人。而中国又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一些地区还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范畴,时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发生。所以有史以来,真正风调雨顺的年景远少于灾害年,而20世纪以来灾害发生周期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

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历史的与近代的人为因素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或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甚为明显。近年来,中国各层面虽然正在正视生态问题,着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但生态现状总的来说是局部原生良好,部分治理恢复,有的仍然污染退化严重,有待尽快认真改善。

中国生态危机是承继过去的历史而来的,其中人口恶性膨胀是造成一系列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的主要导因。中国原生态环境问题除了先天脆弱易于失衡的自然地理背景外,人们采取不合理的行为拼命向自然界索取,则是加速其生态环境破坏过程的历史性原因。由于工业化初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过程,加重了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加重了资金短缺与治理环境的矛盾。由于农村人口过剩,为了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加重了农村发展与农业环境污染的矛盾。由于环境治理投资大,周期长,恢复慢,见效慢,加重了破坏与治理的矛盾。上述几对矛盾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更大,花费代价更昂贵,调整余地更狭小,恢复周期更漫长。中国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

此外,空间分布不均,过分密集于城市也是生态危机纷纭的重要方面。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展呈现出由渐增到突发性扩展的趋势。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城市工商业化的集中,一方面带来繁荣和产值,而同时,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甚至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趋于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中国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烟尘、酸雨等。人口与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使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趋耗竭,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与发展,是当今生态的首要危机。

中国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也面临着水污染的严重威胁。据估算,中国年废水排放量为360亿立方米,受污染的河流达47%。城市的水污染也比较严重,全国约有1/4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危害人类和各类生物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不仅江河湖泊受到了污染,大海也成了排放和扔垃圾的场所,原油泄漏、严重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

地球虽然是一个“水球”,但97%是海水,淡水仅占3%,其中又有2%的冰川,真正可供人类饮用的水不足1%。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或部分依靠地下水生存。

中国境内有众多的河流湖泊,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中国城市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缺水,北方更有80%的城市供水不足。首都北京的地下蓄水层50年前位于地下5米左右,现已下降至地下50米,人均水资源只有全中国人均水资源的1/6,属严重缺水的城市。

比城镇环境污染涉及面更广的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大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退化,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消减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水土流失量已达100亿吨。“三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几大水土流失区,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首推黄河流域。由于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以及长期的人为对植被的破坏,黄河成为全球输沙量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7.7公斤/立方米,是长江的77倍。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相当于一条高、宽各1米,绕地球32圈的沙堤。这其中有4亿吨沉积于下游河床,形成每年淤高8~10厘米的“悬河”;而另外12亿吨沙被带到入海口,使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入海口已淤积了400亿吨泥沙,形成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也很严重。20世纪5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0%。经过60年的“小治理,大破坏”,水土流失面积猛增1倍多,已占流域面积的40%以上。每年冲进洞庭湖的泥沙近2亿立方米,总淤积量近40亿立方米。

全中国范围内,各水系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损失水库库容200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密云水库);内河航道缩短过半;“悬河”、“悬湖”增多,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土地的荒漠化与沙化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和现实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产活动加强,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沙漠、沙堤面积不断增大,许多原来的草原也变成了沙漠。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7%和60%。

不合理的灌溉、放牧等行为,加剧了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肥力损失,使沙化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如在内蒙古、宁夏荒漠化草原区,仅“搂发菜”、“挖甘草”两项,就足以给旱地草被带来灭顶之灾。据估算,1斤发菜将导致1.3公顷草原沙化、退化5年之久。内蒙古、宁夏两区因此破坏的草场已将近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地区发生过多次沙尘暴,上世纪80年生14次,90年代已发生23次之多,21世纪的前十年波及范围更广。

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林木)、滥采(药材)、滥用(水资源)。这些行径直接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消弱,并且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五滥”中,滥伐林木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最大。陆地植物的90%生存于森林中,热带雨林的面积虽只占陆地的6%,其中却生长着全球野生植物的60%,足见森林在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上的巨大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乱砍滥伐,地球每年大约有1100万公顷的热带雨林消失。中国几十年来森林也遭受极度的砍伐。虽然人工造林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到20世纪末达到13.9%,但仍然面积少且分布不均。一些重点覆盖率长期以来处于下降趋势,以黑龙江省为例,在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70%,现已降至35%以下;自然条件优越的云南省,森林覆盖率亦由50%~70%下降为25%。

在中国,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的野生动物约有4000种(其中濒危脊椎动物约有400种)。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藏羚羊、白暨豚、红豆杉等珍稀物种的分布区已明显缩小,数量骤减,有的是濒危动物。

由此,中国的生态危机近在咫尺,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前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财富》全球论坛上语出惊人:“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但实际上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他在接受北京《新京报》采访时痛心地提到,短短50年,我们的人口增加了1倍,而我们的土地因为水土流失损失了一半,潘岳称,若继续保持目前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当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甚至会更多,而这是现有的环境资源根本无法承受的。故生态危机不是50年后的事,而是5年15年内的事。

(摘自科学出版社《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作者:程超泽)

上一篇:“会”开成“答谢会”是在消费灾难 下一篇:亿万富豪间谍之死